小学合作学习之我见.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合作学习之我见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改革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和合作,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深切体会到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是交往构成的,人类全部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交往,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必要的交往能力、交往品质。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是“天生”方式的交往教育课程,而人只能在交往中学交往,合作学习无疑是实现教育交往的最佳方式。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有思想,并且肯交流会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合作。 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是实现语文课作为交往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曾就此作过尝试,现以课堂教学为例加以阐述。 一、找准合作时机,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材中,神话故事是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之一,因为它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可见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仍停留在形象的感知阶段,尚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和爱好。这就是势必影响阅读的效果。即使兴趣极高,由于年龄的特点也往往难以持久或出现断续,当某个“兴趣点”过去之后,其他的内容就激不起阅读兴趣,往往使学生的阅读兴趣骤减。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已达到一定水平,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就会产生流于肤浅的现象。我们要认同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在其浅层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目的。只要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力量,就能完成学习任务。 (一)在作者简介中加强合作 作者简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如果每讲一篇课文, 介绍作者无论巨细、求尽求全,诸如作者的名号、籍贯、出生时间、家庭、求学经历、作品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等等,无一疏漏,这种缺少目的性的介绍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风筝》的作者鲁迅是谁,许多同学都心中有数,因为以前也接触过鲁迅的文章,再大讲特讲鲁迅的生平,学生听了很腻味,不妨让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相互交流信息,那么教师只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筛选作者某一方面的情况进行介绍,借助发问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中进一步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尤其语文教学是在教师的适量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学的过程,这样做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现在很多学生形成收集重要作家相关资料的习惯,并能互通信息,合作学习的意识很强。 (二)在情节介绍中加强学习 有些文章是小说戏剧片断节选,必须交待情节背景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如《空城计》、《晏子使楚》、《将相和》都需要对背景、相关情节有所了解,而这些内容让教师讲述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难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想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的阅读面较广,可以让其一展才能介绍这些情节,如有的学生能讲出许多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就会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诸葛亮为什么敢设空城计,从中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等问题。这样,不仅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理解了课文,而且能带动一部分学生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互助合作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三) 在朗读设境中加强合作 无情不成文,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有思想感情的,因而它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流动的,而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语文教学当然包含知识因素,但主要不是知识教学,而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思想的磨砺和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把文学作[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将文中的思想感情绘声绘色地传达出来。教师范读、听朗读录音可让学生欣赏模仿,引发兴趣,而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也是一条有效途径。 如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我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合作,分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自己选定角色。我指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把握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安排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对话表演,通过妙趣横生、动人至深的表演,通过声音起伏停顿、轻重缓急的处理,通过不同学生有爱有憎的表现,就会让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强烈共鸣。如果说课本选文创造了“美” ,那么在朗读中加强合作,就更有利于对“美”进行再创造,同时对提高语文素质和语言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在质疑释疑中加强合作 学生通过朗读进行了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之后,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指导,使学生带着他们刚获得的鲜活淋漓的审美感受和感情等,自觉深入领悟课文中美的形象的内在意义,从而获得深层次的审美愉悦。红宗礼先生曾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字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白,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熟读后的深思总会有疑问产生,而加强合作才能更快释疑。因此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让学生学会阅读,成为符合2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