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定时闹钟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单片机定时闹钟
一、[电路概述]该时钟电路主要以单片机AT89S52为核心而设计的,通过单片机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控制外围设备。电路整体设计思想是想把它做成一个实用的器件,所以在题目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又加入了星期程序,温度程序,年、月、日程序以及时间的12—24转换程序。
[关键字]:单片机 数码显示 温度传感器 光识电路
二、[题目分析与方案论证]按照系统设计功能的要求,初步确定设计系统由复位模块、时钟模块、温度模块、音乐模块、光识模块及显示模块共五个模块组成,后来在时钟模块的基础上又加载了日历、星期的模块
从单片机AT89入手,通过使用AT8952的内部的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结合对外接晶振的调节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振荡周期,从而确定出内部的机器周期。再通过对内部中断程序的设置来设计出时钟程序,即设计出了电子时钟的核心。温度传感器DS18B20采集温度信号送该给单片机处理,存储器通过单片机对某些时间点的数据进行存储;
[按键功能]
a键:P2.1口12---24转换
b键:P2.3口调整定时、计时的时、调整年
c键:P2.5口调整计时的秒和定时状态及日
d键:P2.7口判断定时到否
e键:P2.0口调整星期
f键:P2.2口定时、计时转换
g键:P2.4口调整定时、计时的秒和判断定时状态、调整日
h键:P2.6口调整定时的报警音乐、省电模式
i键:复位键
j键:P3.6口年、月、日的显示
四、[主要电路原理与设计]
(1)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电路是由控制部分和显示部分两大部分组成。利用单片机程序进行控制,单片机以晶体振荡器的振荡周期(或外部引入的时钟周期)为最小的时序单位,片内的各种微操作都以此周期为时序基准。振荡频率二分频后形成状态周期或称s周期,所以,1个状态周期包含有2个振荡周期。振荡频率foscl2分频后形成机器周期MC。所以,1个机器周期包含有6个状态周期或12个振荡周期。1个到4个机器周期确定一条指令的执行时间,这个时间就是指令周期。单片机指令系统中,各条指令的执行时间都在1个到4个机器周期之间。单片机普遍采用锁相环技术,使单片机的时钟频率可由程序控制。锁相环允许用户在片外使用频率较低的晶振,可以很大地减小板级噪声;而且,由于时钟频率可由程序控制,系统时钟可以在一个很宽的范围内调整,总线频率往往能升得很高。但是,使用锁相环也会带来额外的功率消耗。 单就时钟方案来讲,使用外部晶振且不使用锁相环是功率消耗最小的一种单片机的时钟信号通常用两种电路形式得到:内部振荡方式和外部振荡方式。在引脚XTAL1和XTAL2外接晶体振荡器(简称晶振)或陶瓷谐振器,就构成了内部振荡方式。由于单片机内部有一个高增益反相放大器,当外接晶振后,就构成了自激振荡器并产生振荡时钟脉冲。内部振荡方式的外部电路如下图所示。图中,电容器C01,C02起稳定振荡频率、快速起振的作用,其电容值一般在5-30pF。晶振频率的典型值为12MH2,采用6MHz的情况也比较多。内部振荡方式所得的时钟情号比较稳定,实用电路中使用较多。外部振荡方式是把外部已有的时钟信号引入单片机内。这种方式适宜用来使单片机的时钟与外部信号保持同步。外部振荡方式的外部电路如下图所示。
各模块分析:
显示模块——电路先通过电源电路送出+5V电压,单片机AT89S52通过74LS47和CD4515(4—16译码器)驱动数码管显示数值, 显示部分采用普通共阳极数码管显示,采用动态扫描,以减少硬件电路。考虑到一次扫描1位数码管显示时会出现闪烁情况,设计时 共阳极数码管中8个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二极管正端)连在一起。通常,公共阳极接高电平(一般接电源),其它管脚接段驱动电路输出端。当某段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为低电平时,该端所连接的字段导通并点亮。根据发光字段的不同组合可显示出各种数字或字符。此时,要求段驱动电路能吸收额定的段导通电流,还需根据外接电源及额定段导通电流来确定相应的限流电阻。采用动态显示方式,比较节省I/O口,硬件电路也较静态显示简单,但其亮度不如静态显示方式,而且在显示位数较多时,CPU要依次扫描,占用CPU较多时间。 ?为了提供共阳LED数码管的驱动电压,用三极管作电源驱动输出。采用12MHz晶振,有利于提高秒计时的精确性。三极管采用901。数码管采用红色的共阳型LED数码管,亮度高些,因为是扫描的显示方式,所以各个数码管的abcdefg各脚采用了总线并联,改动510欧姆的电阻可以改变显示亮度
时钟模块——利用芯片内部的振荡器,然后在引脚XTAL1和引脚?XTAL2两端接晶体谐振器,就构成了稳定的自激振荡器,其发出的脉冲直接送入内部的时钟电路,如图外接晶振时,C1和C2的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