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监控设计说明.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监控设施及通信管道
1 任务依据、标准规范及设计范围
1.1 任务依据、标准规范
交通部交公路发[2007]358号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交通部2007年第33号公告JTG B06-2007《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
交通部交工发《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 D80-2006)
《重庆市监控系统联网规划》
“渝高发司〔2008〕336号《关于在建高速公路项目采取措施控制投资的请示》”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373—2006)
《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374—2006)
《公路地下通信管道高密度聚乙烯硅芯塑料管》(JT/T 496—2004)
《通信管道人孔和管块组群图集》(YDJ 101—90)
《通信电缆配线管道图集》(YD 5062—98)
《高速公路LED可变信息标志》(GB/T 23828-2009)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2008)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
《钢制电缆桥架工程设计规范》(CECS31:2006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根据本项目的规模和功能要求以及它在渝涪高速及整个重庆路网的情况,结合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本项目监控系统结构采用三级控制系统,即重庆市监控总中心(兼中西部区域中心)、童家院子监控分中心和前端监控设备。
2.2.3监控分中心的改造
童家院子监控分中心实施对渝涪路全线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控制,对整个全线的交通状况进行监控,并对各子系统实现监控。监控中心系统是整个监控系统的核心,根据监控策略和监控系统功能要求,组成监控中心系统,它通过通信网等与外场设备组成一个网络。
本项目监控数据和图像由童家院子监控分中心,集中管理,为满足本项目监控数据和图像集中监控,监控分中心软件做局部修改。
2.2.4外场遥控摄像机
本项目立交区域设置2台一体化球形遥控摄像机。对互通立交的交通流进行监视,经一路视频一路数据光端机传至就近收费通信站(G75江北收费站),通过通信系统上传至童家院子监控分中心,并由其负责监视和控制。
2.2.5车辆检测器
本项目在渝涪高速下匝道的出口前200米处设置微波车辆检测器1台,用于实时采集交通的流量、占有率、车速等,是交通信息的主要来源,能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2.2.6可变情报板
在渝涪高速下匝道的出口前200米处附近各设一块悬臂式可变情报板,在唐复路上互通的入口前200米处附近各设一块悬臂式可变情报板。本项目共设置4块悬臂式可变情报板,用于综合显示文字、图形构成交通警告、禁令等标志符号,实现交通控制的能力。为满足夜间的可视性,情报板应有发光强度自动调节的功能。
2.2.7数据传输系统
本项目微波车检器及可变情报板采用成对数据光端机传输到就近通信站(G75江北收费站),再通过通信系统传输到童家院子监控分中心。
2.2.8外场监控设备的供电。
1)图像编解码器
有视频型和视频、数据型
数据为RS485或RS422接口
视频BNC接口内置10/100M的以太网接口kbps到7.5Mkbps连续可调
分辨率:不低于720×576象素
网络接口具有组播功能内置的电源系统具有串行端口可用于前端设备的PTZ控制以及必要的系统维护 97%,10~250Km/H
平均车速精度误差 97%,10~250Km/H
车道占有率精度误差小于±5%,即使是在交通拥堵时段
4种按车辆长度分类的车型
适用于任何天气,包括雨、雾、雪、大风、冰、灰尘等等
精确的识别能力,即使车辆有多达50%的部分被障碍物遮挡亦可被识别
微波车辆检测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功率消耗:≤10W@ 9~28VDC
工作频率:24.125GHz(K-波段)
雷达波发射周期:2.5ms
最大传输功率标准:104.6 dBuV/m at 3m
(由FCC规定) 131.4 dBuV/m at 3m
传输信号带宽:245MHz
波束方位角:7 度
波束射角:65度
通讯接口:RS—485,RS—232,
3)摄像机
适用公路外场条件下全天候工作,平均故障率 1次/年;
小型球形一体化摄像机
信号制式: PAL制;
水平分辨率:不少于460TVL;
最低照度:低于或等于0.2Lux;
信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