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力资本的产权化效应 - 论文.doc

发布:2018-06-20约8.3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力资本的产权化效应 - 论文 关键字:经济 企业 资本 制度 产权 劳动者 过程 机制 就业 人力   提 要: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实质,是赋予劳动者与其人力资本对等的产权权能、权益和权责,使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等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实现人力资本的产权化,形成劳动者权责利的统一,对于促进各项制度的创新,促进企业重塑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社会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最终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率可选的较好途径。 关键词:人力资本 产权 产权化 激励 契约 作者盛乐,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包迪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杭州 310027) 一、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产权 由舒尔茨、贝克尔等人突破传统资本理论中资本同质性假设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传统主流经济学缺乏对人力资本和微观经济组织(企业)的研究。用舒尔茨的话讲,传统主流经济学家们在大力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人类自身,尤其是对人的能力的研究。人力资本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理论,对经济学的意义和贡献是巨大的,在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基础上,强调了人力资本在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高的贡献。而另一个对经济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是现代产权理论。它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区分了产权和物权的不同含义,认为物权是侧重于对所有者拥有物的状态描述,而产权关注的是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并赋予产权更多的外延定义。依产权经济学的观点,产权是产权所有者拥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其他经济行为个体允许他以产权所确定的方式行事的权利,也就是说产权是在契约双方达成协议条件下(遵守契约享受产权收益,违反契约则须支付相应成本)的一种行为权。正如产权经济学的开鼻祖科斯所说的,产权理论所要决定的是存在的合法权利,而不是所有者拥有的合法权利。由上可知,产权的核心是对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界定,明确责任和权利,从而提高产权主体工作积极性,降低劳动者偷闲行为的发生,促进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缔结契约的当事人并不一定由传统的物的所有者承担,拥有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同样由于一定的行为关系和利益关系的界定也可以成为产权主体,通常称之为人力资本产权主体。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均是参与实际经济活动的产权主体,都应该拥有对等的产权,两者的差异并不在于产权的性质,而在于产权权益的大小。 经济学领域的两大新兴理论无不表明了人力资本和产权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两者的结合人力资本产权即赋予人力资本以产权的概念,实现人力资本的产权化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含义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首先必须能够支配它,必须是自己劳动能力和人身自由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必须有首要的使用权,才能保障劳动者成为商品。劳动者租让劳动的过程,也就是出让其劳动力使用权。从资本角度看,劳动力不仅是商品,而且是一种资本,劳动力所有者付出劳动的过程,就是对劳动力这种资本的占有使用过程。正如资本所有者付出资金,并用资金购置生产资料的过程就是对资金的占用一样,劳动力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既然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股东)等一样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作为资本投入企业,那么他就不仅应该获得相当于要素价格的固定收入,还应拥有对投资风险的补偿和对自己权利的保护。也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有者与生产资料等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一样,应该拥有对其要素的所有权,劳动者应当与其他要素所有者一样可以参与剩余收益分配,并分担亏损的风险损失。 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实质,是赋予劳动者与其人力资本对等的产权权能、权益和权责,使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等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笔者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劳动者作为其劳动力所有者拥有的一种特殊产权,是在一定企业合约和国家法规限制条件内,劳动者由于使用其拥有的劳动力“财产”而引起的受损或受益的权利,是劳动力所有者在权利界限范围内的行为权。这种特定的产权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人力资本产权权能、人力资本产权权益和人力资本产权权责。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了人力资本产权的完整概念。人力资本产权权能是指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对其劳动力的权力或职能,也就是劳动者对其劳动力的支配权和占有权,作为完整人力资本产权的劳动者首先应具有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能,即劳动力能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以实现劳动力的市场化均衡定价,满足其自身的效用需求。人力资本产权权益是指人力资本产权对其产权主体的效用或带来的好处,具体表现为实物的或货币收入的享有或劳务的直接享用或其他方面的满足。在两权分离的企业制度下,人力资本产权权益更多地体现在劳动者对企业部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