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林院校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探索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文章从农林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出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林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农林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1-0043-02
创新人才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在世界舞台上各国综合国力角逐的关键筹码。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为国家输送高级人才的使命,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1-2]。随着大学学科的综合化发展,农林院校非农林类工科学科发展迅猛。然而,长期以来,农林院校工科研究生教育由于教学条件和科研条件等限制,使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偏重理论,轻视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实践训练,导致研究生在创新、实践、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相对薄弱,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3-4]。因此探索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并提升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世界教育舞台上的位置。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科技进步速度日渐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规模和数量。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做支撑,这其中,研究生作为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培养对象,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是创新型人才的主力军[5]。研究生阶段是扩展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契机。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任务,在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实际是通过对相关课题的研究参与到国家重大创新计划,为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做出贡献的过程。因此,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是提高创新型研究生人才比例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的侧重点是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进行研究。知识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技术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体现[6]。研究生教育为知识创新提供了直接动力,知识创新带动产生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推动知识创新向前发展。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可以加快知识创新的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进步。在高等农林院校中,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大多依托由国家级、省部级和国家林业局的“948”引进项目和林业行业公益专项等项目来完成。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联合进行开发、研究、改造,这样研究生教育就直接参与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中。因此,研究生教育在不同领域进行知识创新的同时也为相关行业提供了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成果。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在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在这个体系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质量的高低已逐步取代传统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成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7]。许多国家已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推动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培养针对高新技术,在创新能力上能够持续、系统和全面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能为国家输送大量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一)以创新思维为牵引和动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导师的指导息息相关,加强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导师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8]。第一,加强导师考核。通过建立导师责任制,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创新研究、科研产出等方面的考核,创建导师淘汰制度。提高导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营造科研创新氛围,激励研究生导师在科学性和创新性上不断提高。第二,加大导师指导力度。作为导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将创新思维融入课程内容,在课下还要多多与研究生沟通、交流、讨论,并使之常态化,通过对课题的探讨了解研究生的科研进展,帮助研究生解决疑惑,启发思维。在与研究生的交流过程中,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督促导师本人对所在领域深入了解、学习,针对学科前沿发展方向进行不断创新。第三,构建导师团队。将研究方向相近或相同的导师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