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七章 感觉器官.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感觉器官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结构、生理特性、光和声音以及前庭器官感受原理等。 [重点]: 1.感觉器官的结构 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3.眼折光系统功能及感光功能 4.视近物时眼的调节、眼的感光功能、简化眼,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5.前庭器官的功能 [难点] 1、眼的折光成像原理、光学系统的折光特性 2、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3、前庭器官的感受原理. 第一节 视觉器官 一、视觉器官的结构 二、眼的折光系统 三、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 四、视色素的光化学变化 五、视觉传导路 六、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七、视网膜电图 八、视觉中枢机制 九、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 一、视觉器官的结构 (一)眼球壁 角膜的结构 二、眼的折光系统 1、简约眼(reduced eye): 根据眼的实际的光学特性,设计出一些与真正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的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 常用的是Listing reduced eye。 2、眼的调节 正常人的眼球,特别是眼的折光系统能随体的移近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结果使物像仍落在视网膜上。生理学动画\ (1)晶状体的调节: 晶状体形状和折光能力的改变是由睫状肌的舒缩活动控制的 近点(near point of vision) : 是指最大调节能力下人眼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老视形成原因: 晶状体的弹性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 (2)瞳孔的调节: 人眼看近物时发生的调节反射,除了晶状体变化外,还出现反射性的瞳孔缩小称为瞳孔调节反射(papillary accommodation reflex)或瞳孔近反射(near reflex of the pupil) ,以及两眼轴向鼻中线的会聚。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在强光下立即缩小,撤光时则散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其生理意义在于调节入眼的光亮。 (3)眼的折光异常: A、近视: B、远视: C、散光: 现象:平行光线不能都聚焦在视网膜上,物像模糊歪曲。 原因:角膜表面或晶状体的曲度不一。 矫正:圆柱镜 三、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结构 1、视细胞的结构 2、视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 (1)越靠近边缘视杆细胞越多; (2)越靠近中央视锥细胞越多; (3)中央凹处仅有视锥细胞。 (二)视杆细胞系统和视锥细胞系统 1、视觉的二元学说 视杆系统(暗视觉或晚光觉系统): 对光的敏感性高,可感受弱光,无色觉对物体细小结构辨别能力差。 视锥系统(明视觉或昼光觉系统): 对光的敏感 性差,专司昼光觉、色觉,对物体的细小结构及颜色有高度的分辨别能力。 2、视觉的二元学说的依据 (1)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在视网膜分布不同 (2)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的联系方式不同 (3)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所含的感光色素不同 (4)动物证明:P145 3、视敏度与光敏度 (1)视敏度(visual acuity): (2)光敏度(light sensitivity): 在生理条件下引起光觉的最小光强,称为绝对阈强度或称光阈。 光阈的倒数即为光敏度。 视网膜的边缘的光敏度较高,能感觉弱光,称暗视。 中央凹的光敏度则很低,仅能感觉强光刺激,称为明视。 4、视野 用一眼注视前方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外界范围,称视野(visual field) 。 四、视色素的光化学变化 (一)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视紫红质 (二)视锥细胞的感光物质 Young-helmholtz 的三原色理论: 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不同的感光色素,对红、绿、蓝三原色光波敏感。当不同的光波刺激则引起相应的视锥细胞兴奋而产生色觉。 色盲或色弱:相应的视锥细胞缺乏或视色素的光谱吸收特征异常。 视觉传导路 双极细胞 节细胞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轴射 枕叶视区 六、视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