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诗人情,品圣人心”—杜甫诗阅读探究》教学设计.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读诗人情,品圣人心”—杜甫诗阅读探究》教学设计
八十中学 陈婧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知人论世,深入体会,认识“诗圣”。
见“圣”思齐,存爱国志,怀赤子心。
【教学重点】以问题和思考推进阅读理解,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由读文进而读人。
【教学难点】在阅读体会过程中层层深入地理解诗人何以为“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杜甫是诗圣,那么他为何被称为“诗圣”呢?
二、品读每首诗
(一)品读《望岳》
1. 听老师范读
2. 学生小组朗读、交流:《望岳》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你们如何读出这些情感。(小组交流→展示→讲解介绍→别组点评→……)
→小结:爱国——爱大好河山,抒壮志豪情
3. 此时的杜甫是怎么的形象?能被称为“诗圣”吗?
4.他的雄心壮志是什么?实现了吗?补充资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淳。”
(二)品读《春望》
1.小组读、讨论(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应该如何读出这些情感?)
→小结:爱国——忧国,思家(板书)再全班齐读,读出感情
2.此时的杜甫能被称为“诗圣”吗?他当年的雄心壮志还在吗?
(补充:《春望》创作前后背景)
(三)品读《石壕吏》
1.学生分段朗读
2.这首诗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思考讨论:面对此情此景,为什么杜甫不出面制止?(补充资料:《石壕吏》写作背景)
3. 此情此景下,杜甫的那份壮心还在吗?《石壕吏》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此时的杜甫是“诗圣”吗?
→小结:爱国——忧民(板书)再齐读,读出感情
(四)《茅屋》
1.拓展背景资料
2.齐读《茅屋》最后几句议论
3.这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此时的杜甫能被称为“诗圣”吗?
→小结:爱国——忘我无我,牺牲小我,成全天下【离乱历史,赤子之心】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三、总结,活动
1. 齐读三首诗,读出情感。
2. 讨论总结: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
“(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3.结语
昔者望岳凌绝顶,
数年离乱忧国民。
野老苦写天下事,
寒士长怀圣人心。
同学们,什么是圣人?圣人源于我们,而高于我们;圣人在我们当中,离我们很近,而又深邃于我们,比我们更纯粹、更坚定,更多了一份矢志不移的初心志向。杜甫就是这样。人生一世,大多数人都经历着从憧憬大展身手的年少轻狂到遍尝荣辱人生起伏的中年保守,从奋不顾身到全身而退。而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正因为他从年轻时就树立起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并在坎坷窘迫的人生起伏中,即便窘迫之至的晚年,依然从未动摇,甚至更加笃定。同学们,你我呢?我们正处在意气风发的青年或少年时代,我们的初心是什么?眼下我们的理想应该是什么?在这个价值如此多元的当下社会里,我们是仅仅追求一己的温饱富贵,是汲汲以求功名利禄,还是也能效仿圣人,有一颗更博大更宽广的的心胸呢?同学们,希望多年以后,你我依然能如今天课堂上的心情一样,如此高远而深邃,如此纯粹而热烈,爱自己,爱他人,如此真正地爱我们的国家。
板书设计:
杜甫诗三首
诗写壮志豪情离乱史
圣怀爱国忧民赤子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