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磁辐射.ppt

发布:2017-03-03约1.41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 电 磁 辐 射 * * 一、电磁辐射污染来源 (1)广播电视系统。 (2)通信、雷达及导航系统。 (3)工业企业、科研系统、医疗系统的电子设备 (4)交通系统。 (5)高压电力系统。 (6)室内电磁辐射污染。 部分家电磁场数据(单位:毫高斯mG) (安全限值 2mG) ? 电器产品 3cm 距离 30cm 1m 电视 25-500 0.4-20 0.1-1.5 微波炉 750-2000 40-80 2.5-6 电吹风 60-2000 0.1-70 0.1-3 冰箱 5-17 0.1-2.5 小于0.1 剃须刀 150-15000 0.8-90 0.1-3 洗衣机 8-500 1.5-30 0.1-1.5 吸尘器 2000-8000 20-200 1.3-20 台灯 400-4000 5-20 0.2-2.5 台式电脑 5-300 0.1 ? 电炉 10-500 1.5-5 0.1-0.4 电熨斗 80-300 1.2-3 0.1-0.3 二、电磁辐射的致伤机制 1 、热效应: (1)温度升高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升温使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分子与类脂分子的组成和排列发生变化,并使细胞膜离子通透性增加。 (2)温度升高影响血液循环。升温过高可致病理性充血、出血、水肿及血栓形成。 (3)温度升高影响细胞分裂和增殖。升温过高可造成细胞分裂停滞和间期死亡(包括凋亡和坏死)。 (4)升温影响亲水蛋白质分子和DNA的构象或状态及其生化反应过程。 2、 非热效应 非热效应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而影响其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过程, 并引起相应的组织器官和整体的损伤效应。 非热效应对机体的作用可能通过如下途径致伤: (1)细胞产生电场振荡致伤 (2)脑组织的钙通道异常和钙浓度内外失衡致伤 (3)振荡电场中细胞转动致伤 (4)在外加电场中细胞膜击穿(破裂)致伤 (5)自由基损伤 三、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是微波辐射最敏感的部位。长期在低强度电磁辐射下生活和工作即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会出现条件反射活动受抑制,出现头昏、嗜睡、记忆力减退、易激动、脱发、白发、脑电图慢波增多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出现“脑震荡综合征”及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病症。 (二)对心血管的影响 动物实验表明:低强度电磁辐射长期作用,常发生血压低、心率改变、心动过缓、心电图变化、心肌缺血等现象。 中高功率电磁波常引起心肌细胞的损伤, 轻者会导致细胞退变,重者则细胞坏死和凋亡。上述变化在照射后早期即可发生,并持续较长时间。血管病变一般较心脏为轻,严重时可出现血管痉挛、血容量减少,导致皮肤苍白、全身无力或晕厥。 (三)对内分泌及代谢的影响 普通功率电磁波早期即可造成垂体多种激素紊乱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类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升高,后期则呈现下降。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细胞均出现营养不良性改变,凋亡增多,并持续较长时间。同时睾丸生精细胞和间质细胞发生损伤,睾酮水平下降,卵巢也见卵泡细胞退变、雌激素分泌紊乱。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