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加强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对策探究.doc

发布:2017-08-12约3.15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加强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对策探究摘 要:本文在深入分析知识经济时代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党校图书馆;信息化 作为党校教辅部门的图书馆,如何围绕着党校教学和科研等中心工作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快速、便捷和优质的服务,不但是党校教育现实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建设党的网上理论阵地的需要,更是实现社会资源共享的需要。近年来,各级党校在工作中注重将图书馆工作和信息化建设纳入党校工作的整体布局统一统筹规划,解决经费和人员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改善信息化硬件设施,大部分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运用了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日常业务工作的自动化管理。许多党校建起了校园网,搭建了比较完善的信息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建立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库,为学员和教职工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但随着科技社会日趋鼎盛,读者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地增加,使党校图书馆内部出现资源短缺、信息不全面等现象,如何在不断完善原有现实馆藏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实现原有馆藏信息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有机结合,已成为当前党校图书馆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陈旧馆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 大多数党校经费不足,无法过多的购买图书和磁盘、 光盘、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电子读物,再加上缺少有计划的文献需求调查、复审、选择、补充和剔旧,导致馆藏文献数量不足和老化,缺乏大量的现代知识信息,馆藏质量较差,党校图书馆难以保持良好的运作,使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和领导干部研究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需要很难得以满足。 2、专业人员匮乏 为数不少的党校为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引进的多为教学和科研人才,而党校既懂得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利用等现代化信息管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的人才少之又少,引进此类人才相对较少,必定影响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思维模式和服务理念落后 众多党校图书馆”重收藏轻使用”的观念根深蒂固,主要依靠手工手段进行信息检索,信息资源多以纸质印刷品为主,不仅不能有效地进行快速便捷的信息化服务,而且束缚了有限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信息服务认识模糊,主观能动性差,不能及时主动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开创性的开展信息服务工作,使得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高。 二、加强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转变理念,强化服务 要认识到党校图书馆的工作无论从采购、分类、编目到流通、参考、咨询,还是人力、物力、财力的管理,都是为党校教职员工和学员服务,无一不是为了教学和科研。不但要对图书馆的网络状况、档案管理现状、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等进行调查分析,掌握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人员技能、读者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图书馆馆藏与同业竞争者的特点,设计出一套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满足读者需求、具有本馆特色的工作方案并加以实施,还要让不同层次的读者了解党校图书馆,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提高文献检索能力,有效利用图书馆的大量文献,创造教学科研效益。 要树立与教职工、学员利益一致原则,采取互动式服务模式,积极与教职工、学员在课题咨询、信息查新、检索导航方面沟通、协调和协作,结合服务目标、研究状况,参与到科研课题中去,在深入了解课题研究内容和范围的基础上,根据科研课题项目的需求,提供信息检索到信息分析一条龙的服务,利用网络对专业性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加工、整理,提供新颖、准确、有价值、实用的专业性的国内外最新信息、动态和专题信息资料,从课题立项到课题成果鉴定,始终进行跟踪服务,这样不仅满足老师和学员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 同时,合理调整馆藏比例。党校图书馆馆藏以社科文献为主,包含丰富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等各类书籍,有特定的用户群,长期以来为党校的教学科研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然而,网络环境下的”馆藏”已经超越了印刷型书刊资料、缩微资料和视听资料的范畴,延伸到各种电子出版物和电子信息资源,不仅包括了书籍形态的实体馆藏,而且包括了以网络信息资源为主的”虚拟馆藏”,这就需要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观念发生根本的改变,要在优化馆藏上下工夫,合理调整图书收藏的比例,即应该成为一个以本馆藏书为依据的多载体并存的多维的藏书体系,在藏书形式上不再局限于纸质文献,而且要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加大电子出版物收藏比例。要结合专业特点从校园网的角度统筹安排,建立一个包括数据 、音像 、视频一体传输内外互通的多媒体综合数据网。同时,开发或引进支持数字化图书馆应用的数据库技术,建立具有党校特色的干部学员数据库、省市交换资料数据库、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