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综述:缺血性结肠炎诊治现状.pdf

发布:2023-06-03约3.6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综述:缺血性结肠炎诊治现状--第1页 综述:缺血性结肠炎诊治现状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 ,IC)是最常见的肠道缺血性疾病。由各种因素导致 某3段结肠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引起的病变,是下消化道出血第二位病因。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确诊较为困难,误诊率高,约19.6%的患者仍需事术治疗, 总死亡率12.7%,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流行病学 IC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易发予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上升,女性发病率高于 男性。90%以上为年龄>60岁的老年人。目前年轻患者的报道逐年增多,其发病与血管炎、 凝血功能障碍、非法使用可卡因和各种医源性因素等有关。由于部分患者一过性的病程未就 诊及临床一定的误诊率,其发病率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有报道其年发病率为(4.5~44) /10万人口,重症患者的死亡率50%。 临床表现 所有的肠段均有可能受累,左半结肠最为多见,常以脾曲为中心,即肠系膜上动脉与肠 系膜下动脉供血的 “分水岭区”最易受累,这是由于结肠脾曲由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 脉供血,二者之间吻合不完善及边缘动脉较细,易受缺血影响。另外,乙状结肠动脉最后的 分支与直肠上动脉分支之间也往往缺少吻合,故乙状结肠也是好发部位。直肠由肠系膜下动 脉和直肠动脉双重供血,缺血少见。 1966年Marston报道了16例1C,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一过型、狭窄型和坏疽型, 后又将其分为坏疽型和非坏疽型。非坏疽型IC通常表现为急性发作的位于左下腹的痉挛性 疼痛,排便急迫感,24h内排出鲜红色或紫褐色的血液或血性腹泻,通常不需要输血治疗。 综述:缺血性结肠炎诊治现状--第1页 综述:缺血性结肠炎诊治现状--第2页 腹部触诊在受累肠段有轻中度的压痛;右半结肠局限受累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下腹部疼痛而 不是便血或血性腹泻;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体检发现左下腹轻中度压痛。 坏疽性IC肠道损伤严重,表现为急性暴发性缺血伴透壁性梗死;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 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怔,肠鸣音开始亢进,后逐渐减弱至消失。 诊断 IC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不易确诊。鉴别诊断包括感染性结肠炎、炎 症性肠病、伪膜性肠炎、憩室炎、结肠癌等。重度患者有时与急性肠系膜缺血鉴别困难。实 验室检查尚无缺血性结肠炎的特异性标志物;腹部平片也无特异性,可排除其他腹部疾病; 钡剂灌肠特异表现为拇指印征,但目前基本被结肠镜所取代;临床怀疑坏疽、穿孔应避免钡 剂检查。如临床上怀疑IC ,行CT检查可能有助于临床诊断,并且可以诊断潜在的并发症、 排除其他腹部疾病;CT检査可作为不能行肠镜时首选替代检査;因大部分患者为自限性, 结肠血流很快恢复正常,故肠系膜血管造影往往无助于轻度IC的诊断,血管造影仅用于重 度患者特别最右半结肠受累、诊断不能明确、需要排除急性肠系膜缺血等情况。 结肠镜检查在I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如临床怀疑IC ,结肠镜应在腹痛发生后48h 内进行,且可不行肠道准备,在操作中不要过度充气,以免增加肠腔压力,进一步减少肠道 血流,加重缺血损伤,尤其是在血管炎患者中。肠镜检查中可行活检以排除其他病理性结肠 炎,并且可以评估严重程度。镜下见炎症区域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局限于某肠段为其特征。 见到黏膜下出血性结节其价值等同于钡灌肠检査中所见的拇指印征,是特征性表现。急性期 见病变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和纵形溃疡形成;慢性期可见纵形溃疡疤痕、管腔狭窄(狭窄 综述:缺血性结肠炎诊治现状--第2页 综述:缺血性结肠炎诊治现状--第3页 型)等表现。坏死型是结肠镜检査的禁忌,需紧急手术。因大部分患者呈自限性病程,早期 复查肠镜有助于确诊该病。 治疗 内科治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