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联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老年期抑郁症效果探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帕罗西汀联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老年期抑郁症效果探析 【摘要】 目的:对帕罗西汀与心理行为干预联合治疗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2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给予两组患者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观察两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前后的抑郁量表评分。结果: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率为85.3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抑郁帕罗西汀治疗,初始剂量为10 mg/d,根据患者病情,10 d内将剂量逐渐增为20~50 mg/d,连续治疗40 d
对照组按照医嘱对患者使用药物,密切观察其临床表现,及时进行对症处理。观察组则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具体包括:(1)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主动对患者及家属普及老年期抑郁症的病发原因、疾病发展及危害性[3],重点向家属讲述治疗原则及常用治疗手段,嘱咐家属尽量多关心患者,与患者加强沟通,观察患者日常行为,对于异常行为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医护人员可以采取集体教育的方式,将患者聚集进行宣讲,除介绍疾病基本常识外,应着重讲述配合治疗的必要性,鼓励患者进行交流、讨论,一起分析病情,以此提高对疾病认知程度。(2)基础干预。医护人员应注意患者的基础护理,对患者的需求尽量满足,维持病房环境干净、整洁,及时清理,定期打扫,保证患者处于舒适状态,对于拒绝饮食的患者应尽量劝服[4],必要时可以使用鼻饲饮食,或者静脉输入营养液,防止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因身体虚弱导致并发症。对于患者用药情况进行严密控制,以防患者过度用药,对机体造成损害。(3)心理干预。医护人员应保持热情、主动、亲切的态度,即使患者反应冷漠,也不能使用伤害性的语言以及不耐烦的态度[5],主动与患者交流,注意沟通过程中的说话技巧,密切关注患者面部表情及情绪变化,时刻注意患者的异常行为及消极情绪,避免给患者留有可乘之机,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突然开朗,积极与人交流,对这一现象应予以重视,这可能是患者为了蒙蔽他人的做法,对于外界刺激应尽量避免,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进行专人管理,并加强巡查。根据需要,可以给予患者针对性、个体化的心理治疗,对患者家庭、性格、生活背景等进行充分了解,对其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6]。鼓励患者进行室外活动与机体活动,转移患者注意力,增加其生活乐趣,可以采用打太极、晨跑、下棋等方法,可以定期组织各种比赛或者联欢活动,丰富患者生活,增进患者之间感情。(4)病情平稳期干预。在患者情绪平缓时,应鼓励患者正确发泄内心情绪,并进行正面引导,促使患者放弃轻生念头[7],对于病情发展应主动与家属交流,并指导家属共同参与护理,对家属详细讲述家庭护理的重点内容,获得家属的理解,避免患者独处,嘱咐家属在患者出现异常时,及时返院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情况。汉密顿抑郁量表得分越低,优势越大。患者治疗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基本依从及完全不依从三个标准进行评价,治疗总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基本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且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疾病,临床主要有自卑、兴趣减少、沮丧甚至厌世等表现,老年患者因生理原因,更易产生抑郁,病程较长,极易反复,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幻想、妄想等症状,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8],但早有研究表明,有效的护理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有重要影响[9]
因生活压力、生理因素及空巢现象等因素,老年抑郁发生概率逐步增高。帕罗西汀是一种5-羟色胺再提取抗抑郁剂,可以选择性地抑制5-羟色胺转运,对于突触前膜的再摄取能够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延长5-羟色胺的作用时间,以发挥抗抑郁作用,在使用过程中,除对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有微弱作用外,对其他神经递质无明显作用,口服后能够被完全吸收,不受食物及药物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其药物半衰期??有所延长,主要在肝脏中进行代谢,并由肾脏排出,且因其作用于单一受体,不良反应较为轻微,安全性更高,有纯净抑郁药之称
心理行为干预属于康复治疗,使用心理学知识对患者进行教育、训练及治疗,用以消除或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精神状态,帮助其更好的适应家庭,进入社会。本文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