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评估报告-stat.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空气质量评估报告
北京城区 2010-2014 年
PM2.5 污染状况研究
从统计学的视角解读北京雾霾
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二零一五年三月
引言
2008 年 4 月,位于建国门外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开始在其楼顶上测量 PM2.5
每小时浓度数据,并在之后不久开始对外公布。此举引发了诸多的争议和讨论。
这或许是许多中国人第一次听到“PM2.5 ”这个专业名词(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
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又称细颗粒物)。
2013年1月1日,环保部开始正式将 PM2.5 列入空气监测指标中,而之前在
大气污染颗粒物方面的监测对象主要是 PM10 。
2013年1月,北京频繁出现了空气极端污染现象。其中1月12 日的小时最
高 PM2.5 浓度超过了800微克/立方米。该月有16天的 PM2.5 日平均浓度超过150
微克/立方米,达到了严重污染。北京人开始意识到 PM2.5 问题的严重性。
2013 年 9 月 10 日,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国
十条》)。其制定的改善空气质量的具体目标为:到 2017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
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 )浓度比 2012 年下降 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
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PM2.5 )浓度分别下降 25%、20%、15%
左右,其中北京市 PM2.5 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2014 年 3 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
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等
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的政策方针。
2014 年 3 月,在北京又一个被重度污染空气所笼罩的日子,北京大学统计
科学中心和光华管理学院的八位老师同学开始收集和分析北京的 PM2.5 数据。时
隔一年之后,谨以这份报告来概括我们一年来的研究结果。目前关于如何治理中
国大气污染的讨论正在全国热烈进行着,我们期待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个数据的
视角和统计学上的分析判断。
目 录
一、背景 1
二、PM2.5 的标准 1
三、研究目标 3
四、数据 4
五、数据公开 7
六、北京污染的基本统计 8
七、风的影响 11
八、能源消费 16
九、PM2.5 的公平评价 17
十、调整的五年PM2.5 平均浓度 19
十一、调整的五年 PM2.5 分布的分位数 21
十二、最近三年的情况 23
十三、APEC 效应 26
十四、冬季供暖效应 28
十五、结果汇总 31
参考文献 34
附录 35
一、背景
我国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因是悬浮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s,简称 PM),
细颗粒物(PM2.5 )是其重要组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