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第15章 基本放大电路.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5章 基本放大电路;本章要求;放大的概念:;15.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15.1.2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各元件作用 ;集电极电源EC --保证集电结反偏,并为电路提供能量。;单电源供电时常用的画法;15.1.3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作用;IC;;结论:;结论:;1. 实现放大的条件 ;2. 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 ;例:画出下图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15.2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15.2.1 用估算法确定静态值;例1:用估算法计算静态工作点。;例2:用估算法计算图示电路的静态工作点。;15.2.2 用图解法确定静态值;15.2.2 用图解法确定静态值;;15.3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15.3.1 微变等效电路法; 晶体管的微变等效电路可从晶体管特性曲线求出。;(2) 输出回路;;2. 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3.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4.放大电路输入电阻的计算;; 5. 放大电路输出电阻的计算;; 直流负载线反映静态时电流IC和UCE的变化关系, 由于C2的隔直作用, 不考虑负载电阻RL。;(1)交流负载R’L;IC;图解分析; 15.3.3 非线性失真; 15.3.3 非线性失真;结 论;15.4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15.4.1 温度变化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15.4.2 分压式偏置电路;15.4.2 分压式偏置电路;从Q点稳定的角度来看似乎I2、VB越大越好。
但 I2 越大,RB1、RB2必须取得较小,将增加损耗,降低输入电阻。
而VB过高必使VE也增高,在UCC一定时,势必使UCE减小,从而减小放大电路输出电压的动态范围。;Q点稳定的过程;2. 静态工作点的计算;3. 动态分析;RB1;rbe;无旁路电容CE;对信号源电压的放大倍数?;例1:;解:;(2) 由微变等效电路求Au、 ri 、 ro。;15.5 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通频带; 在中频段; 由于信号的频率较低,耦合电容和发射极旁路电容的容抗较大,其分压作用不能忽略。以至实际送到三极管输入端的电压 比输入信号 要小,故放大倍数降低,并使 产生越前的相位移(相对于中频段)。; 由于信号的频率较高,耦合电容和发射极旁路电容的容抗比中频段还小,仍可视作短路。;15.6 射极输出器;求Q点:;15.6.2 动态分析;;3. 输出电阻;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的特点:;射极输出器的应用;例1:;解:;(2) 由微变等效电路求Au、 ri 、 ro。; 多级放大电路及其级间耦合方式;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1. 静态分析;2. 动态分析;例1:;解:;第二级是分压式偏置电路;第二级是分压式偏置电路;rbe2;rbe2;(2) 计算 r i和 r 0;(3)求各级电压的放大倍数及总电压放大倍数;(3)求各级电压的放大倍数及总电压放大倍数;直接耦合:将前级的输出端直接接后级的输入端。
可用来放大缓慢变化的信号或直流量变化的信号。;2. 零点漂移;15. 7. 2 差动放大电路的工作情况;1. 零点漂移的抑制;2. 有信号输入时的工作情况;+UCC;(3) 比较输入;(Common Mode Rejection Ratio); 若电路完全对称,理想情况下共模放大倍数 Ac = 0
输出电压 uo = Ad (ui1 - ui2 ) = Ad uid ;15. 7. 3 典型差动放大电路; 零点漂移的抑制;1.双端输入-双端输出;;(2)动态分析;②差模电压放大倍数;2.单端输入-单端输出; 单端输入信号为:;15.8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IC;15.8.2 互补对称放大电路;1. OTL电路;RL; (4) 交越失真;R1;ui; 复合管;b;15.9 场效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G;(2) N沟道增强型管的工作原理;;;(3) 特性曲线;;2. 耗尽型绝缘栅场效晶体管;2. 耗尽型绝缘栅场效晶体管;(2) 耗尽型N沟道MOS管的特性曲线;2. 耗尽型绝缘栅场效晶体管;耗尽型;3. 场效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跨导gm; 场效晶体管与晶体管的比较;15.9.3 场效晶体管放大电路;1.自???偏压式偏置电路;+UDD ;+UDD ;2. 分压式偏置电路;很大,
可忽略。;s;(2) 动态分析;3.源极输出器;ri;输出电阻 ro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