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金坛刻纸.ppt

发布:2017-11-17约1.84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金坛刻纸 主讲人:薛瀚 金坛地处江南水乡,民风纯朴。刻纸是流传于金坛市的一种珍贵的民间美术,已有百年历史。 明清时期,剪刻纸即在金坛民间广为出现,其雏形为门笺。门笺是一种有镂空图纹或象形字纹的纸质贴挂物,色彩多为大红,偶有黄、绿,依照俗定之需选择门楣、梁沿、船头仓尾、篷架、神龛等处的边沿贴挂。域内百姓为驱鬼祛邪、祈福迎祥,早有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贴挂门笺、喜笺、花笺之习俗,并逐渐延及喜娃、寿星、八仙、钟馗等图案。同时,民间生活用品中的鞋花和窗花剪制也很普遍。此外,域内多有灯笼、龙灯和纸扎等制作行业,其物品及装饰纹样,均为纸材以刀剪刻镂而成的各式图案。其制作虽不很精细,但情趣盎然,气氛热烈。 至清末民初,金坛民间剪刻纸的原生渠道大致分成两条:一是自发性的——多为自制、自娱、自乐的鞋花和窗花,其内容涉及花鸟虫鱼和喜字、喜娃等等,其制品一般也是自用或送给亲朋,剪制者以手巧的妇女居多;二是作坊式的——由艺人批量制作出售并以此营生。 关于金坛刻纸 金坛刻纸的工艺主要由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组成。无论幅面大小,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都按照剪纸的规律和要求,既有清晰完整的构图和造型,又保证整体线条间的互相连接,刻 传统剪纸大都采用单色,而金坛刻纸常采用填彩、点彩、衬彩等综合手法, 弘扬刻纸艺术 李岚清表现细腻、丰富。 此外,金坛刻纸还首倡叠层表现手法,利用宣纸半透的效果映衬人物体形线条,层次对比效果很好。传统剪纸因受到剪制工具的局限,作品只能是小幅,而金坛刻纸中大幅、巨幅者尽可以根据题材内容的需要自由选定。许多篇幅宏大的作品,以其大气势而令人击节赞赏。传统民间剪纸构图一般都比较简单,而金坛刻纸的构图既讲简洁,也讲究丰富和繁茂,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整体感和大气势,其丰富多彩的社会民生和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金坛刻纸的特点 金坛刻纸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1978年11月,金坛刻纸104件作品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首次展出,博得了美术界的赞誉。次年,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选送金坛刻纸作品23件至挪威、芬兰参加展览,第一次在海外获得好评。 1980年6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金坛刻纸艺术展览”,展出作品130件(220多幅),展期18天,以丰富的题材内容、多样的刻纸技巧、宏大的构图气势、浓郁的江南生活气息赢得了首都观众,在美术界引起热烈反响。著名工艺美术家陈叔亮先生观展后,题词道:“出自勤劳双手,来于刻纸故乡;雨后野花怒放,风前泥土飘香。”这是对金坛刻纸的赞美,也是对金坛 刻纸的希望。 刻纸成果的展示 1981年,日本东京举办“中国现代优秀刻纸展览”,金坛刻纸作品20余件入选参展,再次获得好评。1997年4月,金坛刻纸分别选送60余件和40余件作品参加美国洛杉矶“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及休斯顿“美国第二十六届国际艺术节”展览,民间工艺美术家殷卓宁受我国文化部委派,赴休斯顿进行剪刻纸艺术表演,赢得一片赞誉声。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金坛刻纸又先后在无锡、广州、杭州、南京、常州、上海、西安和北京等地展览。其中,刻纸年画《大红灯笼》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和第六届全国年画展,《华夏儿女喜迎奥运》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 2001年7月,金坛刻纸又在荷兰鹿特丹市展出。中央电视台及国内外许多报纸、刊物热情介绍金坛刻纸,高度赞扬那充满艺术魅力的刻纸作品“千姿百态人堪颂,皆是金坛神手来”。 多年来,金坛刻纸作品频频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仅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就有二十余幅,为金坛刻纸,同时也为中国民间艺术赢得崇高的声誉。 据说,金坛刻纸可分为两大流派。以朱晓坤为代表的传统刻纸,风格古朴典雅,花样奇巧繁多,代表作品《群仙祝寿》人物众多,为世所罕见。而另外一方,则是以周蕴华、杨兆群等为代表的现代刻纸,他们用剪、刻、撕的方法和套色、点、填、染的手法,并借鉴西北的剪纸风格特点,融入绘画、装饰技艺,风格清新隽永,代表作《万马奔腾》、《东方歌舞》等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与用剪刀剪出来的剪纸不同,刻纸艺术始终摒弃平淡无奇,它要求丰富的想象力和宏伟的创作激情。 刻纸展示 刻纸展示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