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AT89S52单片机结构.ppt

发布:2017-06-07约3.49千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AT89S52单片机结构 AT89S52单片机基本特性 8 位的 CPU, 片内有振荡器和时钟电路,工作频率为 0~24MHz 片内有 256字节 数据存储器 RAM 片内有 8K字节 程序存储器 ROM 4个8位 的并行I/O口(P0、P1、P2、P3) 1个 全双工串行通讯口 3个16位 定时器/计数器(T0、T1、T2) 可处理 6个中断源,两级中断优先级 AT89S52单片机内部结构简图 AT89S52的引脚 AT89S52单片机40脚 Vcc, GND 2 XTAL1, XTAL2 2 RESET 1 EA/Vpp 1 ALE/PROG 1 PSEN 1 P0.0—P0.7 8 P1.0—P1.7 8 P2.0—P2.7 8 P3.0—P3.7 8 AT89S52单片机的引脚(晶振端) Vcc, GND:正电源端与接地端 (+5V) XTAL1, XTAL2: 片内振荡电路输入/输出端 15~45pfx2 0~24MHz(AT89S52) XTAL1 XTAL2 通常外接一个晶振两个电容 AT89S52单片机的引脚(晶振端) Vcc, GND:正电源端与接地端(+5V) XTAL1, XTAL2: 片内振荡电路输入、输出端 CPU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钟节拍与时序进行工作: 时钟周期: Tc=晶振频率fosc的倒数 机器周期:Tm==12个时钟周期(Tc) 指令周期: Ti: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机器周期(Tm)数 例: 晶振频率是12M 时 一个机器周期需要多长时间? Tc= 1/fosc=1/12Mhz Tm=12XTc =12X1/12Mhz = 1us AT89S52单片机的引脚(复位端) Vcc, GND: 电源端 (+5V) XTAL1, XTAL2: 片内振荡电路输入、输出端 RESET: 复位端(正脉冲有效,宽度?10 mS) AT89S52单片机的引脚(复位端) +5V 10uF 10K Vcc RST GND 上电复位 10uF 10K Vcc RST GND 手动上电复位 Vcc, GND: 电源端 (+5V) XTAL1, XTAL2: 片内振荡电路输入、输出端 RESET: 复位端 (正脉冲有效,宽度?10 mS) +5V AT89S52单片机的引脚(EA端) Vcc, GND: 电源端 (+5V) XTAL1, XTAL2: 片内振荡电路输入、输出端 RESET: 复位端 (正脉冲有效,宽度?10 mS) EA/Vpp: 寻址外部ROM控制端/编程电源输入端。 低有效,片内无ROM时必须接地; 片内有ROM时应当接高电平; AT89S52单片机的最小系统 单片机的I/O引脚结构 众多功能各异的I/O引脚源于它结构的不同 P0 P1 P2 P3虽然可以作为I/O口使用 但是内部结构是不同的 AT89S52单片机的引脚(P1口) P1.0—P1.7: 准双向I/O口(内置了上拉电阻) 输出时一切照常,在作输入口用时要先对其 写“1”。 2 1 D Q CK /Q 读引脚 读锁存器 写锁存器 内部总线 Vcc 引脚P1.X 内部上拉电阻 锁存器 三态缓冲器 三态缓冲器 2 1 D Q CK /Q 读引脚 读锁存器 写锁存器 内部总线 Vcc 引脚P1.X 内部上拉电阻 输出数据 = 1 时 1 1 0 截止 =1 AT89S52单片机的引脚(P1口) P1.0—P1.7: 准双向I/O口(内置了上拉电阻) 输出时一切照常,仅在作输入口用时要先对其 写“1”。 2 1 D Q CK /Q 读引脚 读锁存器 写锁存器 内部总线 Vcc 引脚P1.X 内部上拉电阻 输出数据 = 0 时 0 0 1 =0 导通 AT89S52单片机的引脚(P1口) P1.0—P1.7: 准双向I/O口(内置了上拉电阻) 输出时一切照常,仅在作输入口用时要先对其 写“1”。 2 1 D Q CK /Q 读引脚 =1 读锁存器 写锁存器 内部总线 Vcc 引脚P1.X 内部上拉电阻 输入数据时,要先对其写“1” 1 1 0 截止 AT89S52单片机的引脚(P1口) P1.0—P1.7: 准双向I/O口(内置了上拉电阻) 输出时一切照常,仅在作输入口用时要先对其 写“1”。在读数据之前,先要向相应的锁存器做写1操作的I/O口称为准双向口; AT89S52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