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养晦堂文集作者以少年时代的亲身经验.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習慣說 劉蓉 一.題解 本文節選自養晦堂文集。作者以少年時代的親身經驗,說明習慣對人有很大的影響,並藉此叮嚀讀者:在事情剛開始始就要謹慎,由此養成良好的習慣。說理精要,發人深省。 二.作者 劉蓉,字孟容,號霞仙,清湘鄉(今湖南省縣鄉)人。生於仁宗嘉慶十一年(西元一八0六年),卒於莫穆宗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三年),年六十八。曾任陝西巡撫,平定回亂。著有養晦堂文集、思辦錄疑義等書。 三.分析 1.本文是篇說喻類論說文,作者舉例論述「學貴慎始的道理。 四.結構 2.文章結構:前三段用順敘法,記敘小時後的親生體驗此為引事入提法。以敘事主,只敘述事實,不加議論,正是「即事而窮理」的做法。末段是說理,並提出主題作結。 3.文中最後一句話──君子之學貴慎始,是前文的主題,也是全文的結論。 五.修辭 (1)省略:「蓉(於)少時」、「讀書(於)養晦堂之西篇一室」、「足履(於)平地」、「君子之(於)學貴(於)慎始」、「何以(治)天下國家為」。 (2)倒裝:「一室之不治」是「不治一室」的倒裝;「之」是助詞,表賓與提前。 (3)排比:「俛而讀,仰而思」。 五.修辭 (4)設問:「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 (5)譬喻:「如土忽隆起者」、「而漥者若平」。 (6)感嘆:「噫!習之中人矣哉!」 (7)敘事句:「君子之學貴慎始」。 (8)同意複詞:「浸淫」。 (9)疊孕複詞:「讀書」。 六.文意 1.「俛而讀,仰而思;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旋。」此指嘔心絞腦,搜索枯腸。前兩句代表作者學思並重的讀書態度。 2.書房的徑尺窪地,所以會「浸淫日廣」,乃因每日踐踏,不斷坍塌。 3.「室有漥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礩焉;既久而遂安之。」此乃人之常情,習慣成自然。 六.文意 4.「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此句話的意境同於觀微知著,以小見大,也是責備語氣。 5.「後蓉履其地,蹴然以驚。」這是因為習於原來漥地。 6.「己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這是說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 六. 7.「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履平地,不與漥適也;及其久,而漥者若平。」此句含義同於「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8.「君子之學貴慎始」這句話的含意同於「好的開始試成功的一半」。 *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