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一节 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平均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含义与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观察主题图,初步感受“平均分”
(1)出示主题图:
(2)二(1)的同学们明天要参观科技园。在出发之前,他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为每位同学准备的食物都有哪些?
(4)观察他们分的食物,你发现了什么?(分每种食物时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2.实际操作,进一步感受“平均分”
(1)为出游准备的食物还没有分完。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将15个橘子也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成5份,要求把橘子分完。
(2)学生动手操作
(3)汇报分橘子的结果
(4)请小朋友观察分橘子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课题
(1)总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2)下面的分法,哪个是“平均分”?
(二)探究方法
1.摆一摆:把15块糖平均分成5份,可以怎样分?
问:什么叫“平均分成5份”?
(2)各小组动手摆一摆。
(3)学生汇报结果(一个一个分;每一份可以先放2个;每份一共放3个)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小结: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一份一份”地分,只要保证“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连一连: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是什么?
3.数一数、再圈一圈。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将8根笔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下面哪种分法对。
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意的分法。
有办法将第一种分法变为平均分吗?
(3) 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既然也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方法呢?
(4)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
有18根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根;
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根。
先说一说你想怎么分。
画一画、圈一圈,说说你分的结果。
(四)总结延伸
1.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1)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2)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第一节 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 平均分的练习
一、教学目标
1.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2.通过对比、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包含除”与“等分除”的异同,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对比的方法,发展思维。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理解“等分除”与“包含除”的异同。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会用到“平均分”,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平均分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继续在“分一分”的过程中认识“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1.想一想,分一分
将8块蛋糕平均分到4个盘子中,你都可以怎样分?
(1)学生动手操作感悟方法;
(2)学生交流不同的分法:
方法一:每盘里分1块,剩下4块还可以再继续分,每盘再分1块,都分完了,将8块蛋糕平均分到4个盘子中,每盘有2块。
方法二:因为4个2是8,所以每2个放一盘,恰好可以分出这样的4盘,也可以得到将8块蛋糕平均分到4个盘子中,每盘有2块。
(3)小结:在平均分的时候既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一份一份地分,只要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 圈一圈,填一填
有16个杯子,
每2个装一盒,可以装( )盒。
每4个装一盒,可以装( )盒。
每8个装一盒,可以装( )盒。
自己独立思考,圈一圈,想一想,每次分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和同伴交流分的结果。
3.试一试,练一练
请先想一想下面的情况是不是“平均分”?如果是,应该以几个为一份?
(1)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 )只小熊。
(2)小熊有12根筷子,分给六只小动物够用吗?你是怎样想的?
(3)地上有12个苹果,小刺猬每次运走3个,一共需要运几次?
小结:小结:每几个为一份,就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总数中有几个“一份”,就是能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
(三)拓展延伸
1.有15个木块。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小结:
不同之处是:第一个是以3个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