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小绣花鞋财富密码.doc

发布:2018-06-04约3.01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小绣花鞋财富密码   一对“北漂”夫妇,放弃年赚百万的公司,从头创业,历经艰辛,在古老的布鞋世界寻找创业机会。他们成功了,在独创的绣花布鞋里,传承文化,乐赚财富。      古老布舞,初试锋芒   杨攀峰土生土长于内蒙古包头市。1997年夏天,他和漂亮的高俊清相识相恋,女友在包头一家装饰公司做设计。结婚后,夫妻俩开始第一次创业,开了家广告装饰公司,杨攀峰谙熟市场,高俊清设计出色,两人很快将公司做到行业前列。   十年后,杨攀峰夫妇却做了一件令同行大跌眼镜的事情,放着赚钱的公司不做,却和妻子一起去“北漂”。到北京后,杨攀峰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项目,高俊清则去学习她喜爱的服装设计。   高俊清喜欢手工,经常在北京的一些情调小店里,淘来令人眼睛一亮的包包、衣服、耳环等物品。自从学了服饰设计后,她尝试着将刺绣、盘扣等民间工艺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最满意的是一双绣花布鞋,亲自设计,一针一线手缝,穿着舒服而优雅。   2007年6月的一个傍晚,杨攀峰夫妇吃过晚饭,去楼下散步,无意间,杨攀峰看到妻子脚上的花布鞋,不由眼前一亮, “我们就做你脚上穿的那种布鞋吧!”高俊清笑着说好啊。   杨攀峰不懂得设计,但凭着多年来的市场嗅觉,他能感知到其中的市场潜力。经过一番调查得知,绣花布鞋虽是夕阳产业,但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大多粗制滥造,连基本的质量都保证不了,更谈不上精致和和文化。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双绣花鞋,有亲切的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这样的鞋子不是工艺品,姑娘们完全可以穿进工作和生活中。   那段时间,杨攀峰走路、吃饭甚至睡觉都在想这个问题。一天下午,躺在床上,突然一道灵光在他脑中乍现,他激动地从床上蹦起来,赤脚跑到书房,取笔和纸写下两个字:汉舞。   丝路两千年,大汉仪天下。汉舞鞋从此得来,杨攀峰梦想用时尚的设计语言,演绎汉民族曾经的灿烂文化,小小绣花鞋是表现的载体。   然而,要把一个充满个性和情感的物品,放在市场上流通,除了标新立异的设计之外,制作工艺和生产要素十分重要。   杨攀峰带着妻子设计好的样稿,奔波于北京、河北的一些布鞋加工作坊寻求打样加工。一家小作坊愿意生产,杨攀峰兴高采烈地送去图样,等他又兴高采烈去提货时,顿时傻眼了。线头瑕疵不说,厂家为减少成本,还将图样肆意篡改。拿回家高俊清一看,急得直跺脚。即使这些产品没有小瑕疵,也没有突出手工的质感和品位,因为市面所有的布鞋绣花,都是流水线机器加工而成,这有悖于杨攀峰夫妇的初衷。数千元的投资就这样打水漂了。   经此一役,杨攀峰有点灰心丧气。   一波三折找销路   又经历了大半年的奔波,杨攀峰夫妇虽没有敲定生产方,但他们对布鞋的生产流程了然于心,渐渐得出一个结论,要想做与众不同的理想中的鞋,就必须建自己的工厂。   随即,杨攀峰夫妇四处找厂房,奔波一个月,相中北京大兴区的一个农家小院。签约租下,从布鞋之乡请来几个好手艺的制鞋工,购置了几台制鞋机器,算是建立起了工厂。   设计师高俊清也没有像样的办公室,同工人们一起工作,不断和他们沟通,怎么把设计稿变成完美的实物,经过两个月的试验,第一批产品终于面世了。   汉舞鞋在工艺上采用皮鞋的成型合成技术,保证每双鞋规范一致,鞋底既沿袭了北京布鞋的千层底,又增加了胶底,使鞋子耐磨、防水。每双鞋的帮面都按照服装的生产工艺来制作,运用了刺绣、盘扣等传统元素。   终于看到自己设计的鞋子变成实物,高俊清和丈夫激动不已,夫妻俩开始讨论如何将鞋子卖出去。   第二天,杨攀峰兴致勃勃地带着二十多双鞋子去了市中心,他们找了好几家店铺推销鞋子,有的说老板不在,有的说价格高,还有的说那些绣花布鞋“根本就是唱戏人穿的”。没人愿意销售他们的绣花鞋。   杨攀峰没有气馁,日复一日,顶着烈烈夏日,扛一口袋鞋子,到处推销。有一天,他转到三里屯的一家情调小店,老板很有味道,一身土布花裙,她饶有兴趣地反复打量杨攀峰的绣花鞋,忍不住赞叹,“哎呀,我从来没见过如此时尚的布鞋!”   像遇到知音似的,这位女老板迫不及待换上一双刺绣着牡丹的平底鞋,与她穿着的棉麻长裙十分搭配。见到有人欣赏他们的布鞋,杨攀峰感到一阵欣慰,懂得它的人,根本不费口舌。   “刺绣、盘扣、琵琶襟都是传统元素,运用得很时尚,一点儿都不显得土气,设计师挺棒的!”一番赞叹后,女老板决定订购一批布鞋。   签完订单,杨攀峰赶紧给妻子打电话报喜讯,总量并不多的订单,却比他们后来赚了几百万还高兴。经过这次事件,杨攀峰的销售策略有所改变,专注于那些有品位有情调的个性店铺,他带着汉舞有的放矢,销售量迅速增加。   同时,杨攀峰不失时机地组建网络部,当时,公司有人都不赞成,说创业关键时期,网络很分散精力,何况在网上鞋子无法试穿,很难产生实际的销售。但杨攀峰坚持要做,他觉得网络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