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难题及对策思路.doc

发布:2018-06-04约3.2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难题及对策思路   辽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依靠资源优势。始终是新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但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总储量和可供开采量的不断下降,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特色的支柱产业逐渐走向衰落,相当一部分资源型城市已经变为或正在变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特点      1 失业率高,失业压力增大。辽宁资源的枯竭导致因资源而生的主导支柱产业趋于衰退,失业率高,辽宁国有煤矿因剩余的可开采储量减少,10年内将有1/2报废,50年内,7个国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将有6个不复存在。辽宁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也存在着同样的境况,现有矿山产量只能提供冶炼厂需要的20―30%。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矿面临着停产。还将有10多万名矿工需要转岗,失业压力还有增大的趋势。      2 拖欠养老金现状严重。由于企业转制和矿山闭坑等诸多原因,企业拖欠职工的历史债务数额很大。1999年以前,养老金实行差额缴拨,应由企业支付的养老金部分未能兑现。2005年调查表明,仅抚顺市拖欠退休人员养老金就达4.1亿元,集体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福利等各种费用14.5亿元。(岳颂东,2005)      3 失业人员素质结构问题突出,再就业率偏低。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单一,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形成了下岗失业人员自身的特殊性,产业内从业人员的劳动技能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因采掘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工人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其就业人员大部分属于简单劳动者,改行比较困难。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解决失业问题所面临的困难      1 解决失业的资金缺口很大。辽宁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没有实现可持续性。在旧的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粗放型的,主要是通过无节制无规划的采掘矿产资源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上没有对矿产的利用和城市的发展做长远考虑。从1953年至1990年。辽宁累计上缴中央财政1569.5亿元,同期中央对辽宁投资588.1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67倍。辽宁资源性城市长期过度采矿,导致“失血过多”。因而这些城市要实现其后续发展。解决下岗失业人口的就???问题就存在一个较大的资金缺口。      2 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渠道狭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传统产业与接续产业的衔接不紧密,整个产业链的构成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些城市过去受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养成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的影响,过分地依赖于所拥有的优越资源和固有的产业结构,结果造成城市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一旦支柱产业或支柱企业出现衰退。则整个城市经济陷入困境。      三、解决辽宁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的对策      1 资源型城市就业要开拓思路。不能就失业论失业,而是要以更宽的视野考虑问题。搞好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济活力。   建立就业援助机制和就业补偿机制。国家应该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和调整就业结构实行特殊的援助政策,承担其部分成本。解决资源型城市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完全靠市场机制很难解决。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机制的作用。   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行动”,建议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行动”。对零就业家庭的下岗职工。可仿照“以工代赈”方式。组织他们从事适宜的工作。实施就业培训计划和就业援助计划,对青壮年下岗失业人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免费技能培训。   完善就业援助机制。虽然就业援助机制正在实行。也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时,享受的税收减免政策时间偏短,负担偏重,自主创业的很难享受到贷款;再就业培训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够高。培训基地建设滞后。资金短缺等。要将市场竞争机制纳入到再就业培训工作中来,完善再就业培训机制,实行有偿培训制度。   促进就业政策应与社会保障政策结合,增加失业人员自主就业的积极性。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大部分下岗失业人员靠社会保障生活,但过度的社会保障可能影响他们自主就业的积极性。因此,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之间的结合和平衡是重要问题。      2 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对失业的调节功能   要用市场的方法解决失业问题。解决失业不能仅依靠政府,也不能片面强调发展大企业。一味追求技术进步,而是要调整要素、产业、企业规模、所有制等结构。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对失业的调节功能。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民营经济等。政府只能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以及在宏观范围进行调控。   充分发挥下岗失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变“安置型”为“自主择业型”。目前市场调节就业的机制不健全。导致市场调节就业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提到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再就业问题。各部门经常采用“安置型”。这种“安置型”就业的做法,使下岗职工难以从计划经济时期对政府安置就业的依赖思想中解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