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2024新教材).docx
第二单元第一章
藻类、苔藓和蕨类
【教材分析】
《藻类、苔藓和蕨类》是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植物的类群”中的第一节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绿色植物的起点,为后续学习种子植物以及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通过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生殖方式等特点,进而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植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和一些常见植物的名称。但对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具体特征和分类可能比较陌生,同时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较为复杂,学生在观察和理解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植物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结构的适应性这一知识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初一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准确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同时,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发展中。
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索。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展示实物、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初一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科学思维:1通过观察三种植物的实物或图片,学生培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2.尝试收集、整理资料,提高分析资料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态度责任:学生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2.比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不同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诗词大会:
找出古诗中描写的生物
1.春来江水绿如蓝,柳色清新锦帐垂。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蕨芽初长嫩绿香,一畦春露湿芒鞋。
思考
通过古诗赏析,找出与生物学相关的知识点,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
新授课
1.藻类
结合书本资料,思考:
①在哪里可以找到藻类?(生活环境)
②藻类是长什么样的?(结构特征)
③藻类是怎么繁殖下一代的?(生殖方式)
④藻类与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与人类关系)
展示各种藻类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及书本知识,说出藻类的生活环境。
展示海带和紫菜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认识海带的结构,并说出藻类的结构特征
设问:所有的藻类都是单细胞的吗?藻类又是如何获取营养的?
藻类是如何繁殖后代的?
展示孢子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藻类靠孢子繁殖后代。
问: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藻类呢?他们与人类的生活有关系吗?
如果藻类过渡繁殖,是否会给我们带来危害?
展示8水华和赤潮的图片,介绍水华和赤潮现象
小结: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但全身细胞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叶绿素还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孢子繁殖,既有利于人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人类带来困扰和伤害。
认真阅读书本,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藻类生活在水中,有的在淡水,有的生活在海水
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衣藻是单细胞生物,藻类的细胞中一般都含有可吸收光能的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孢子生殖
根据书本及生活常识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阅读和小组合作,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以问题串和过渡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解读书本知识,总结藻类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和与人类的关系
寻找生活中的藻类,引导学生观察、关注生活
2.苔藓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的是苔藓,结合书本资料,思考:
①在哪里可以找到苔藓?(生活环境)
②苔藓是长什么样的?(结构特征)
③苔藓是怎么繁殖下一代的?(生殖方式)
④苔藓与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与人类关系)
展示苔藓的图片,观察图片,推测苔藓的生活环境。
展示葫芦藓的结构,介绍苔藓的结构,引导学生说出其功能
思维拓展:“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是指什么结构?
提问:“孢蒴”有什么作用?
那苔藓跟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展示资料:许多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低浓度的有毒气体即可威胁这些植物的生存。
小组合作,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大多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
苔藓有茎、叶的分化,但茎中没有输导组织,叶没有叶脉,根是假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