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制储罐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强夯辩析.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钢制储罐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T50756-2012
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施工
2013年4月·杭州
0 概述
GB/T50756-2012按工法分类,新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按处理机理分类,其中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归入第六章 夯实地基。
夯实地基是指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密实处理或置换形成密实墩体的地基,施工工法包括重锤夯实、强夯、强夯置换,近年发展起来的还有降水强夯法。2012版的两本规范未含重锤夯实和降水强夯地基。
0 概述
夯实法处理地基由于具有加固效果显著、适用土类广、设备简单、施工方便、节省劳力、施工期短、节约材料、施工文明和施工费用低等优点,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引进后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目前已成为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地基处理方法之一。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在适宜场地采用夯实法处理地基,可大幅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
0 概述
为了使该地基处理技术能够更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处理问题, GB/T50756-2012(JGJ79-2012)规范对该技术的适用范围、设计要点、施工方法,以及检测评价作了原则规定。
第一部分 强夯法
强夯及其适用性
强夯地基处理设计基本要求
强夯设计要点
强夯施工要点
强夯检测监测要点
1. 强夯及其适用性
强夯及技术发展
强夯主要优缺点
强夯的适用范围
1.1 强夯及技术发展
强夯是反复将80~400kN的锤(最重的达2000kN)起吊 到8~25m高处(最高的达40m),而后自由落下,其动能在土体中转化成很大的冲击波和高应力,从而提高地基强度和均匀性,降低压缩性,减少工后差异沉降,消除湿陷性,改善其抵抗振(震)动液化能力等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
1.1 强夯及技术发展
我国自1975年开始介绍与引进强夯技术,1978年开始在工程中开始试用至今,经历若干阶段的快速发展,强夯夯击能已由引进初期的1000kN.m,提高到18000kN.m,处理深度从5m,提高到15m左右。
1.1 强夯及技术发展
施工机械设备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施工实现远程遥控操作和不脱钩,施工效率和安全可靠性显著提高,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1.1强夯及技术发展
应用领域从工业与民用建筑,扩展到港口码头、石油石化、机场、道路交通等行业,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在原油储罐(钢储罐)地基处理中应用更为普遍。 几乎所有更高能级强夯都先从原油储罐地基处理开始。
1.2 强夯主要优缺点
强夯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土层本身的作用,在没有其它建筑材料介入的基础上,通过施加夯击能,改变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使其满足设计要求,其突出优势是经济易行、节省材料。
其次,在施工便捷、质量可控、施工周期等方面也有比较优势。
强夯引起的振动对环境的影响,是该技术的显著缺点,制 约该技术在建筑密集区的应用。
1.3 强夯的适用范围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
强夯法虽然已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有关强夯机理的研究,尚未取得满意的结果。
工程实践证明,上述地基采用强夯法处理,只要强夯设计参数合理、施工工艺科学,检测评价方法适当,一般可取得显著效果;而对软土地基,处理效果一般不显著。
2. 强夯地基处理设计基本要求
设计方案
处理目标
试夯或试验性施工工艺
检测监测评价
关注问题
2.1 设计方案
强夯地基处理设计方案应根据场地环境条件、地基土类别、建筑使用要求,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并与其它地基处理方案进行比选后确定。
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2.1 设计方案
由于强夯地基目前仍没有一套成熟的设计计算方法, GB/T50756-2012 (JGJ79-2012)规范依然规定,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面积不宜小于400m2。
这种试夯和试验性施工,不应理解为适用性试验,主要是为了验证所选取的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是否科学合理、试验结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否则,应对相关参数进行必要调整。
2.1 设计方案
强夯地基处理是一种信息化的施工过程,在每一阶段夯击结束后,即对这一阶段的施工状况及加固效果进行调查,并利用调查结果指导下一阶段的夯击,这种管理方法称为信息化施工管理。
强夯地基处理借助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即对各夯点的夯沉量、击数、夯坑深度、夯坑填料成分、含水量变化及夯坑周围地面变形情况等诸方面监测以及夯后检测结果记录的分析,及时反复对强夯参数及施工工艺进行相应的修正与调整,才能满足强夯加固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