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情〔团省委〕.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李吉雄 (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ljx863@126.com(1)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加速增长,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四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一番,出口总额两年翻一番。 1953~1978年:年均增长4.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 1978~2000年:年均增长9.4%,大体与全国相当; 2001~2010年:年均增长12.3%,比全国年均增长速度大约高2个多百分点。 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逐渐增大 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等增长指标位次全国排名较前 ,中部领先。 2、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继在全国率先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又在全国先行实施国有林场改革。 省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财税金融体制、行政审批制度以及事业单位等方面的改革稳步推进。 要素市场加快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3、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2010年,我省出口依存度已从2005年的5%提升到9.6%,实际利用外资由24.2亿美元提高到48亿美元,增长了近1倍。 全省有97个经国家核准的省级以上各类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加工区已增加到9个,在全国列第四,在中部地区是最多的省份。工业园区成为我省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1、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发展,全省城市化水平从2005年的37.1%,提高到2010年的44.8%;11个设区市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349平方公里,扩大到2010年的669平方公里。城市变绿了,变亮了,变美了。 我省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形象品位,城市建设管理,都跃变到了一个崭新境界、更高水平。 2、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江西100个县(市、区)有91个GDP实现翻番,有4个翻两番;有98个财政总收入翻番,其中28个翻两番,2个翻三番。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全省经济格局。2007年至2009年,江西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年均增幅1.4个百分点和5.4个百分点。到2009年,全省81个县市GDP份额占全省64.3%,由新世纪初的“半壁江山”上升至“重要主体”。 4、生态保护与建设强力推进,绿色发展的特色更加凸显 全省五年累计投入生态保护、生态建设资金达305亿元,是前五年的3.6倍。 实施“一大四小”、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五河一湖”生态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重大生态工程,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设备、落后产能,实行技术改造升级等。 “十一五”期末,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60.05%提高到63.1%; 五年节约能源1250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硫4.3万吨,减少化学需氧量2.3万吨; “五河一湖”断面三类以上水质由76.3%提高到80.3%;县城以上城镇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5、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和谐发展的局面不断巩固。 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20万人; 累计新建廉租住房14.3万套,经济适用房9.5万套,改造城市棚户区1344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4.9万户,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由25.6平方米提高到32.7平方米。 居民期望寿命由72.3岁提高到75岁。 从2007年起,我省在全国首创设立“贫困家庭学生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所需经费由省、市(县、区)财政按8:2比例负担,补助标准为每生5000元。 2007年至今,该政策已惠及5.16万名大学生。为让更多困难家庭的孩子圆大学梦。2010年,江西省财政比上年增加安排2000万元,总量达到1.2亿元,资助学生名额可达到2.3万人。 6、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共谋发展的氛围空前浓厚。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人才工作成效显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2009、2010年部份地区经济总量和增长率 2001~2010年部份地区GDP总量排名情况 2010年地区人均GDP排名情况 2010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排名情况 城乡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