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加减法具体的教学建议(四)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doc

发布:2019-12-07约3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加减法具体的教学建议(四)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 例5,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教学例5前,可以先复习整数加法的运算律,通过本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能使分数加法计算简便之外,还应让学生拓展知识,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随处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教学例5时,可以先呈现例5所示的生活场景和其中的数学信息,如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当学生列出算式512+37+112来解决本例所示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比较学生不同的算法,这里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512+37+112中数据的特点,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依据什么想到的这种简便计算方法?能结合题意说明这样计算正确的道理吗?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分数加法适用的合理性。 教学第72页的“试一试”时,要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这样解题的依据。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比较、评议,梳理、总结出解题的步骤。 教学第73页课堂活动,第1题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借助实例向学生说明“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 关于练习十五中部分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5,6,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注意让学生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的不同解法及这样解的原因,以利于巩固复习,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步骤,以利于学生更加灵活的掌握运用运算律使一些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简便的技能技巧。 第4题,第8~11题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的理解题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要注意的是要充分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思考题的教学,主要是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题目特点,启发探索解题策略。 附送: 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加减法(一)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1教案 青岛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谈话: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我们班的二课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 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 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2.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 小组合作进行,可以将拼摆的结果纪录下来。学生有的在摆,有的可能在想象。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2:我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也正好摆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3: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4:…… 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 1.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3.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 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1,2,3 1,2,3,6, 9,18 1,2,3,4,6, 8,12,24 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1,2,3,629,184,8,12,24 1,2, 3,6 2 9,18 4,8,12,24 24和18共有的因数 (三)总结概括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