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忠县吊钟坝滑坡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兔兔
2015年8月第8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相关专业 265
重庆忠县 吊钟坝滑坡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
汪传智,魏立新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广东广州 510060)
摘 要:通过对工程区区域地质环境 、滑坡所在山体基本地质条件研究,分析了该滑坡 的成因机制,认为吊钟坝滑坡体的形成
历史与钟坝河的发育过程紧密联系,特殊的岩性组合造就了该区特殊的河谷形态 ,并提供了广阔的第四系物质赋存空间,进而
演化形成了现有的崩塌体空间形态和变形表象。在深入分析该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地形地貌、变形迹象及物质组成差异
性为依据,对该滑坡变形机理进行论述,重点评价影响堆积体稳定性的诱发因素。结果表明,堆积体滑坡的变形机制是受黏土
层的控制,堆积体在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产生蠕滑一拉裂变形,并具有牵引式破坏的典型特征。最后采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了堆
积体整体及局部的稳定性 ,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该滑坡整体基本稳定,暴雨工况下,可能存在小规模的变形破坏。
关键词 :吊钟坝滑坡;形成过程 ;演化机制;稳定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9—7716(2015)08—0265一o4
于上芭蕉湾南西侧 30.o0—80.O0m处,高程670.O0~
0 引言
690.O0m,高差为 345.O0m。前缘沿钟坝河 宽
堆积体滑坡是 中国西南常见的不 良地质体。 690.O0m,纵向长度为 13l0.O0m,滑坡体面积为
强震带的存在,河谷边坡经历变形破坏 ,产生强烈 0.90km。根据本次勘查 ,钻孔揭露前缘一带滑坡
的表生改造,导致了大规模滑坡屡屡发生Ⅲ,形成了 体厚度较大 ,为0~96.29m,两侧和后缘滑体厚度
大量崩塌、滑坡堆积体,以规模大、机制复杂著称 , 较小,一般为9.40—15.80m,滑坡体总体积约为
在全世界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其稳定常是坝 1750×104m。。图 1为滑坡地貌模型。
址选择、工程治理及地质灾害评价的重点对象 】。
因此研究该类斜坡失稳模式、控制因素、变形模
式、复杂环境下变形及稳定性 ,对灾害治理与工程
建设有重大意义 【】。
重庆 吊钟坝滑坡是一个典型的堆积体滑坡 ,
吊钟坝滑坡群 曾于 1962年、1982年和 1988年暴
雨诱发,产生过三次滑移变形 ,且变形区域逐步扩
图 1滑坡 地貌模型
大。尤其是 1988年7月的较大范围滑移变形 ,致 1.2岩体结构特征
使左、右两岸滑坡体上43户居民房屋倒塌、破坏 , 滑坡体主要由块、碎石土 ,卵石组成 ,但其中
直接经济损失约 112万元。其中滑坡群中的Ⅱ号 分布较多的是软弱层。它们既有土岩接触带上的
滑坡方量大,变形特征明显 ,威胁大 ,因此本文以 薄层残坡积粉质黏土 (或粉土)及含碎石粉质黏
Ⅱ号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因与演化机制 ,并 土,也有块碎石土体 中的粉质黏土 (粉土)、含碎石
对其稳定性做 出评价 。 粉质黏土夹层。其基本特征如下:
1滑坡的基本特征 (1)滑坡体中后缘的软弱层基本上都位于土岩
接触带,以黏土和粉土为主。
1.1地貌特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