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质量通病现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pdf
道路工程质量通病现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一、路基沉陷
1、现象
路基局部路段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形成坑塘和裂纹或因地基沉降路
基整体下沉。
2、原因分析
(1)填筑前对基底没有处理,如:对基底表面的杂草、有机土、种植土及
垃圾等没有清理。对耕地和土质松散的基底在填筑前没有压实。
(2)路基填料选择不当,如采用粉质土或含水过高的粘土等填料,不易压
实。
(3)不同土质的材质没有分层填筑,而采用混合填筑。
(4)压实机械选择不当或压实方法不对,压实遍数不足等形成压实度不够
或压实不均匀。
(5)路基下存在软基,路基填筑前没有对软基进行处理,在路基自重作用
下,软基压缩沉降或因承载力不足向两侧挤出,引起路基沉陷。
(6)软基虽经处理,但因工期较紧,沉陷时间不足,引起工后沉降过大。
3、预防措施
(1)填筑前应对基底进行彻底清理,挖除杂草、树根,清除表面有机土、
种植土和垃圾,对耕地和土质松散的基底应进行压实处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基底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85%,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不宜小于路床的
压实标准。
(2)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筑材料,当采用细粒土时,如含水量
超过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以上时,应采取晾晒或渗入石灰、固化材料等技术措
施进行处理,填筑材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应满足下表。
(3)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材料,
不得混填。土方路基应分层压实,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宜超过20cm,路床顶面最
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压实机械的功能及碾压遍数应经过试验确
定。
(5)软土地基的路面宜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或其他宜翻挖的路面,路面的
1
横坡应适当的提高,防止出现倒坡现象。
4、治理方法
(1)在路面铺筑前产生路基下沉,应查明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
系路基压实度不够,可参照路基填土压实度达不到标准进行处理,如系地基下沉,
可采用超载预压,待路基下沉稳定后(按设计要求)再铺筑路面。如工期较紧,可
以适当换填轻质材料,如粉煤灰,石灰混合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砌块(E.P.S)
等。
(2)路面铺筑后发生沉陷时,一般路堤的整体下沉可不做处理,如与人工
结构物产生错台或影响路面纵坡时,可参照路堤与构筑物错台处理。
二、路基边坡滑塌
1、现象
路基边坡塌陷或沿某滑裂面滑塌。
2、原因分析
(1)路基边坡坡度过陡,尤其在路基填土高度较大时,未进行滑裂验算。
(2)路基边坡没有同路基同步填筑。
(3)坡顶、坡脚没有做好排水措施,由于水的渗入,填土内聚力降低,或
坡脚被冲刷掏空。
(4)位于沿河,鱼塘地段的路基,由于未采取防护措施,长期受水浸淹和
鱼蚕食,使路基坡脚和边坡逐渐侵蚀,造成坍塌。
3、预防措施
(1)路基应按设计要求或有关施工规范要求的坡度放坡。如因现场条件所
限达不到规定的坡度要求时,应请设计进行验算,制定处理方案,如采取反压护
道,砌筑短墙,用土工合成材料包裹等。
(2)路基边坡应同路基一起全断面分层填筑压实。填筑宽度应比设计宽度
大出20~50cm,然后削坡成型。新旧路基填方,边坡的衔接处,应开挖台阶,
台阶宽度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2m,其他公路不得小于1m,台阶底应为2%~
4%向内倾斜的坡度(如下图)。
(4)沿河、鱼塘地段的路基可设边坡防护。如抛石防护,石笼防护,浆砌
或干砌块石护坡,或加大边坡,一般在设计水位以下可采用1:(1.75~1.2),
常水位以下为1:2~1:3。
2
4、治理方法
把失稳路基的松填料清除,然后对软基进行加固处理,常用加固方法有置换
土层、反压护道、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碎石桩、砂桩等,再将路基分层填筑,
分层压实。也可采用轻质材料填筑路堤,以减轻压力。
三、路堤失稳
1、现象
路堤以下软基向两侧挤出,路堤坍塌或塌陷。
2、原因分析
(1)路堤筑于软土地基之上,路堤填筑前未对软基进行处理,而路堤的重
量又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