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态园林与生态绿地系统.ppt

发布:2017-11-19约6.63千字共5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态园林的目标是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实现园林绿地系统功能最优,使园林绿地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更大的物质作用,并满足人们在心理、生理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生态园林的核心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使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保护未来文明所依靠的生态平衡。 生态园林的原则是用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更多的产品为社会服务。 城市生态园林理论基础 (1)竞争原理 竞争是生物间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由于某些必需因子,如光、水、肥等供应不足,植物的生长出现减退时,植物之间便产生了适者生存的激烈竞争。 (2)共生原理 共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的有机体或系统间合作共存,互惠互利。共生的结果,使所有共生者都大大节约物质、能量,使系统获得多种效益。 (3)养分循环原理 养分物质循环,是一切自然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的基础。人工植物群落就是要达到能根据循环原理,使物质循环往复,充分利用,使系统内每一组分形成的废物成为下一组分的原料,形成良性循环,无资源和废物之分。 (4)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种群所要求的生活条件。一个生态位只能容纳一个特定规模的生物种群。 城市生态园林理论基础 (5)他感作用原理 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出某些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发生有害或有益的影响。这种化学作用就是他感作用。了解植物种间的这一现象,对指导人们进行园林绿化是有益的。 (6)植物种群生态学原理 植物种群生态学主要是研究植物种群数量结构动态、空间结构动态和年龄结构动态,探索植物种群本身量与质的动态发展过程的规律,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其它植物种群对植物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方式和效应。 (7)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 景观是异质性的,在物种、能量和物质与拼块、廊道及模地之间的分布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因此,景观在物种、能量和物质在景观结构组分之间的流动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 城市生态园林理论基础 (8)生物多样性原理 景观异质性减少稀有内部种的多度,增加边缘种及要求两个以上景观组分(生境)的动物种的多度,并提供所有潜在种的共存机会。 (9)景观变化原理 在无干扰条件下,景观的水平结构逐渐向着均一性发展;中度干扰将迅速增加异质性;而严重干扰则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异质性。 (10)景观稳定性原理 景观拼块的稳定性可能以3种明显不同的方式增加: ①趋向于物理系统稳定性(以没有生物量为特征)。 ②趋向于干扰后的迅速恢复(存在低生物量) ③趋向于对干扰的高度抗性(通常存在高生物量)。 园林城市 当代世界,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求摆脱城市环境带给人们的危害,保护好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 全世界有两个国家的首都是按照园林城市的理想进行规划,以后又按照规划建设而建成的。第一座就是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特区;第二座就是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 。随后又出现了德国的波恩、波兰的华沙等花园城市,他们采取建设高比重、高质量的绿地,消除城市的污染,让城市掩映在绿色之中。 许多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森林城”、“田园都市”、“花园城市”; 又有人提出“风景城市”、“园林城市”; 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思想; 孙筱祥提出“风景园林城市”等等。 表明了各地政府对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入探索和实践。 “生态城市”重点在于科学,而“园林城市”“山水城市”、“风景园林城市”则“把中国园林构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做出了综合考虑,这是兼顾了科学、艺术、自然和国情要素,有深刻的生态哲理,都是探求符合国情的城市发展之路。 “森林城”实质是绿化型,“花园城”实质是从绿化型往园林型过渡的中间型。 园林城市基本指标 大城市 中城市 小城市 人均公共绿地(m2/人)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6.5 6 7 6.5 8 7.5 绿地率(%)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30 28 32 30 34 32 绿化覆盖率(%)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35 33 37 35 39 37 到97年底我国有12个城市达到国家提出的“园林城市”的标准。1998年,北京、合肥、珠海、杭州、深圳、马鞍山、威海、中山、大连、南京、厦门、南宁、青岛、濮阳、十堰、佛山、三明、秦皇岛、烟台等19个城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上海市浦东区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区”。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建设 城市绿化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生态城市、建设绿地系统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国外许多国家把城市绿化作为保护环境和净化大气的一项重要措施。 园林绿地的功能 生态防护功能 主要有: ①净化空气。园林植物能吸滞烟灰、粉尘和有害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