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doc

发布:2018-10-23约3.8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是人才结构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思维能力的素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思维的严密性(科学性、精确性、逻辑性、深刻性),思维的整体性(广阔性、综合性)和思维的创造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在化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进行多种因素的分析,多种方案的设计,向横的方面和纵的方面发散;从相似或相同的方向,甚至从逆转思考的方向发散;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信息的提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信息的迁移等思维过程去解决复杂问题。本文拟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体会。 一、发散思维的特点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 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通常指根据同一来源材料沿着各个 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重组现有的和记忆中的贮存信息,产生新信息的过程。这种多方向、多思路、发散于不同方面进行思维的活动又叫做求异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紧紧抓住思维这个基础到发展中间的桥梁,拓展学生积极的求异思维(即发散思维)、敏锐的洞察力、活跃的灵感,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造就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可通过例题分类解析,引导学生掌握多变、多解、多思的发散思维方法。 二、培养发散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学家吉费尔德认为:“在学校教学方面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从求同转向于求异的方式。”“学校教育对于新一代的培养必须从这方面着手,卓越的才能,便会发展;时代的动力,便会增强;新事物的创造发明,便会继续不断地出现” 1、推敲题目,启迪思维。如有的题目含有隐含条件,要善于挖掘隐含在题目中的对解题起提示作用的信息,对激发求异思维十分重要。 2、借题发挥,拓宽思维。 教学贵在善诱。譬如有如下例题:将体积为17.92 升二氧化碳(标准状况)通入体积为0.4升的2. 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生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各为多少mol?. 本题常规解法如下,解析: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可发生反应:1、CO2 + 2NaOH=Na2CO3 + 2H2O, 2、CO2 + H2O + Na2CO3 ==2NaHCO3 .由题意知,nco2 = 17.92 x 22.4=0.8(mol)。nNaOH ==0.4x2.5=1.00(mol).显然,两步反应都可发生。用平行计算法,设和NaOH反应的CO2 为xmol, 和Na2CO3 反应的CO2 为ymol,则CO2 + 2 NaOH== Na2CO3 +H2O 1 2 1 x 2x x Na2CO3 +CO2 +H2O ==2NaHO3 x+y== 0. 8 x=0.5 y y 2y 2x == 1. 0 y=0.3所以,生成碳酸钠为(x-y)=0.2(mol),生成碳酸氢钠为2y=0.6(mol)。创造巧解1:设CO2与NaOH反应生成xmol Na2CO3 ,ymolNaHCO3 ,则由碳元素守恒和钠元素守恒得:1、x+ y =0.80 2、 2x+y=1.00 解由1和2联立的方程组得x=0.2(mol)、y=0.6(mol)。 创造解法2:0.8mol CO2 最多可生成 NaHCO3 0.8mol,此时,消耗NaHCO3 0.8mol,CO2 + NaOH ==NaHCO3 ,剩余NaOH 1.0-0.8=0.2mol ,可与NaHCO3 起反应,生成0.2mol Na2CO3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 所得产物中NaHCO3 为0.8-0.2=0.6mol。 3、开展第二课堂,启发培养创新能力。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生动活泼,知识领域新,知识面宽,使学生接受信息早等特点,较第一课堂有较大的适应性、广泛性、灵活性,便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如特长和才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造精神,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相渗透,更有助于培养其发散思维。 4、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在化学教学中为培养生的发散思维,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要体现出新颖性和灵活性。例如,对某类问题,通过改变方式、或另辟蹊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