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ppt课件细菌学第9章感染性疾病的控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
一、抗细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与细菌耐药性
抗细菌药物的种类;抗菌药物概念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
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antibiotics)和化学合成的药物。
2.抗生素(antibiotic agents):
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特异病原微生物的产物。抗生素分子量小,低浓度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 ; 根据对病原菌的作用靶位,将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分为四类(表6-1)。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影响细胞膜功能(多粘菌素)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
4.抑制细菌核酸代谢:叶酸代谢;核酸合成(喹诺酮、磺胺类);表6-1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细菌结构与抗菌药物
荚膜:保护层,增强致病力,抵抗吞噬。
细胞壁:特殊保护层
鞭毛:细胞运动器官
性菌毛和质粒:形成遗传耐药和变异的部分。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遗传学上把细菌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固有耐药性细菌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其耐药基因来自亲代,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并可预测。;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耐药性表型。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或转化。可发生于染色体DNA、质粒、转座子等结构基因,也可发生于某些调节基因。
在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这是获得耐药性与固有耐药性的重要区别。; 可传递耐药性传播的三种结构形式:R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
①R质粒的转移:细菌中广泛存耐药质粒,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传播在临床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多数细菌的质粒具有传递和遗传交换能力,细菌质粒能在细胞中自我复制,并随细菌分裂稳定地传递给后代,能在不同细菌间转移。 ; ②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transposon, Tn)又名跳跃基因,是比质粒更小的DNA片段,可在染色体中跳跃,实现菌间基因转移或交换,使结构基因的产物大量增加,使宿主细胞失去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③整合子(integron)与多重耐药:整合子是移动性DNA序列,可捕获外源基因并使之转变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整合子在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一类整合子可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盒,同一个耐药基因又可出现在不同的整合子上,介导多重耐药。 ;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一)产生钝化酶使抗菌药物失效 ; ①?-内酰胺酶:
特异性水解打开药物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又称灭活酶 (inactivated enzyme),由染色体和质粒介导。分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类和青霉素类。
在G-杆菌中有两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 ESBL)和AmpC β-内酰胺酶。 ; ②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由质粒介导,其机制是通过羟基磷酸化、氨基乙酰化或羧基腺苷酰化作用,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抗菌作用。
③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由质粒编码产生该酶,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抗菌活性。 ; 导致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发生变异,影响药物的结合,对抗生素不再敏感,这种改变使抗生素失去作用位点和亲和力降低,但细菌的生理功能却正常。如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导致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导致耐药。 ;(三)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
细菌细胞壁的障碍和/或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部到达作用靶位发挥抗菌效能,耐药屏蔽也是耐药的一种机制。
如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BF)是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可保护细菌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又如细胞膜上微孔缺失时,亚胺培南不能进入胞内而失去抗菌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通透性比其他G-菌差是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固有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四)主动外排机制——药物被泵出菌体外
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