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析
摘 要: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继而“互联网+”的全新时代初步到来。其不仅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更是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应对“互联网+”面临的调整,需要广大高职职业教育者们,在此背景下,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模式的制定与探究,进而帮助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时,对“互联网+”平台做到有效运用。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规划;教育模式;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17-2
1 “互联网+”所创造的机遇
1.1 使教育模式得到转变
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社会生产要素将会得到更为优化与集中的配置,同时,互联网与非互联网业务进行融合质变,便会使得需求结构与业务模式得到转变。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也会在“互联网+”的驱动下,创造出新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在创造之后,还会对原先传统形式的教育变革产生推动作用。
1.2 使在线课堂教育得以实现
“互联网+”的出现,将会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开展在线教育,做到对学生需求、教师专业特长的充分发挥。对于相同的课程与知识点,会有不同的教师对其提出讲解,并将讲解的食品录制在互联网之上,这时,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完成对教学内容的下载、学习与总结。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所遇到问题做到一一解答,进而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做到真正满足。
2 “互联网“所带来的挑战
2.1 需抢占互联网教育阵地
目前,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使得很多学生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向互联网当中,更多学生对互联网产生严重的依赖。对于教师来说,需在此背景下,做到不断学习互联网技术,能够在互联网平台,建立起自己的教育课堂。若是教师无法对互联网阵地做到有效抢占,那么学生在应用互联网的同时,便可能会遭受互联网上一些负面信息的误导,进而将其带入到错误的道路上,使其思想脱离正确的价值观,到时候教师再对其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便难以进行,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2.2 需借助互联网完成学习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死读书已经成为历史,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完成学习过程。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学生将能够获取到各色各样的信息,学生在获取这些信息的同时,也会被动地接受各种信息,面临这些形形色色的信息,大学生难以对其做到有效的分辨。对于教育者来说,若是对互联网技术不了解,便难以对其做到有效利用,进而难以对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些消息难以做到及时、有效的了解,更难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思想状态做到实时把握。若是做不到这些,便会使得教师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显得较为被动,使得职业规划教学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2.3 需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借助互联网技术,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其教学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班级内的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延伸到各个地方,在这个概念下,所包含的学生既有学生,还有家长、同行及广大社会人群。这对教师讲课的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为他人答疑解惑、展示自身才能的同时也将接受众人的评价、监督、质疑甚至是批判。
2.4 需积极应对激励竞争
互联网技术必然带来学校聘用机制的变革,授课能力强的教师可能会受到多所院校的同时聘用,因为他不需要奔波于各所院校,只需在家录制好相关课程的视频供学生线下学习,到了上课时间,学生与老师通过互联网实现线上互动,这样在节约劳动成本的同时也让学生得到了更好的教育,使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然而评聘机制的变革必然带来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使整个社会教师的需求量变小,现有师资队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3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析
3.1 借助互联网平台尽早开设职业规划教育
高职学生只有进入大学之后,方可接受到职业规划教育,从时间角度来说,开展时间较晚。对于欧美等很多国家来说,在高中时,便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但是对于我国来说,高中的学生所面临的升学压力很大,没有就业压力,同时受到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便使得在高中阶段,难以完成该门课程的开展。但是,当学生对自我与职业认识不足时,便会使其在选择专业时,存在严重的盲目性,甚至受到家长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在此背景下所选择的专业,很大程度上不适合学生,因此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产生各种不适应情况,造成学生对未来较为悲观。若是能够借助“互联网+”,将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提前引入到高中教育当中,一是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职业规划开展工作,二是不要过多的教育资源,从而有效节约社会成本。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较为轻松的根据自身需求,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