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城镇入河排污口的规范化管理研讨.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淮河流域城镇入河排污口的规范化管理研究
万 一* 刘 飞 李 国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蚌埠233001)
摘 要 淮河是我国第一条进行水污染综合整治的大河,经过多年的治理,淮河水污染恶化的势
头已得到初步控制,入河排污量明显下降,但其治理效果与国务院确定的目标和流域人民的期望
尚有一定的差距。入河排污口是沟通污染源与水功能区的桥梁和纽带,是控制入河排污量的最后
屏障,然而,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设置混乱繁杂,许多入河排污口的排污量远远超出水域纳污总
量。本文通过分析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的形成、管理状况及目前水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
了进一步做好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管理研究
淮河流域的城镇基本上是伴水而建,同时,为防水患又开始了相应的治水活动。当地居民生
产、生活用水大部分取自河流、湖泊,生活污水及城市排涝通过沟渠排人江河。这种天然的或人工
开挖的沟渠就是城镇入河排污口的雏形。
进人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农业高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淮河流域城镇
人河排污口的数量急剧增加。人河排污1:3的种类也由单一的沟渠发展到冲沟、明渠、涵洞、暗沟和
管道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及河流的综合整治,又使得人河排污口种类
及数量发生巨大变化。
一、淮河流域城镇入河排污口管理现状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淮河流域水污染日趋严重,污染面越来越广,水体功能下降,生态
环境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为摸清城镇人河排污情况,1991年~1993年,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组织流域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水利部门在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首次开展了200县级以上城
镇790个人河排污EI的普查和监测工作,内容包括入河排污口调查登记、人河排污总量的监测评价
等,为掌握入河排污口设置状况和今后的管理打下了初步基础。
1993年完成的淮河流域城镇人河排污口实测资料,被国家计委、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共同
编制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采纳,作为流域现状排污情况,为淮河污染治
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1998年,第二次系统地进行了城镇入河排污口的核查监测,比较准确、客观地评价“九五”
计划期间我国第一个流域性水污染防治,即评价了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治理成效和规划目标完
成情况,为制定淮河治污方案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对各省污染源治理也起到了监督和促进
作用。
目前,淮河流域每年开展一次全流域城镇人河排污口监测,及时将监测报告上报水利部和国家
环保总局,对超标严重的人河排污口向四省通报;每月开展一次重点城镇入河排污口监测,并将监
*万一,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副处长,高级工程师。
264
—— 查塑鎏堡区圈
测结果通报流域各地市水利、环保部门。
2002年4月,水利部颁发了《关于印发中国水功能区划(试行)的通知》,其中,淮河流域及
山东半岛一级区划185个,一级区划中开发利用区又划分280个二级区划。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随着水资源保护工作的进展,又于2002年9月~12月组织四省水利部门开展了2002年淮河流域
及山东半岛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调查及入河排污量监测工作。在185个一级水功能区中,有98个
为10.92万t/年。为水利部门依法加强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系统掌握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各功能
区纳污情况,客观反映水功能区水污染现状提供了可靠基础。
淮河流域流域睦的入河排污口监测,由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牵头,制定实施计划,组织四省
水利部门完成。这种形式在淮河流域是适合的,随着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管理职责的划分,这种
合作方式可能将有所变化。为了监督和反映水污染防治进展,淮河流域水保局组织监测中心每月开
展一次重点入河排污口监测评价,这种方式既满足管理需要,也适合当前流域机构的监测能力,各
地水利部门在人河排污口管理实践中也有一些经验,是今后可以坚持实行的方法。
此外,淮委水政水资源处和流域四省水资源管理部门开展了取水许可管理中的退水管理;河道
管理机关对入河排污口新、扩、改实施了行政审批。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水政监察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