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硬盘驱动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7章 硬盘驱动器; 要求了解硬盘驱动器的分类和组成结构,掌握硬盘驱动器的工作原理及主要性能指标,了解主流硬盘的型号,掌握硬盘驱动器的安装和BIOS设置、制作启动盘、硬盘的分区和高级格式化。;7.1 硬盘驱动器的分类; 硬盘与主板的接口可分为 IDE、SATA、SCSI 三种
(1) IDE接口(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集成驱动设备”: 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主要用于硬盘与计算机的连接。多个IDE设备共享带宽,工作模式分DMA33(传输速率 33MB/S), DMA 66、DMA100 最高DMA133,一般主板支持4个IDE,跳线区分,
945及以下的芯片组支持,IDE接口硬盘主要用于普通台式机。
符合ATA规范,也称ATA接口。外观如图7-2。;;SATA 2.0的NCQ技术;SCSI(Small Computer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最初是为小型机研制的一种接口技术,现在它被完全移植到了普通微机上。传输速率160MB/S,CPU占用率低至10%,适用多任务的服务器。
图7-4所示是希捷Cheetah 15K3的SCSI硬盘及其接口,它是第六代SCSI硬盘,主轴转速为15000r/min(转/分),36.7GB容量,物理接口是68针,接口界面采用了Ultra SCSI 320规范。;7. 2 硬盘驱动器的组成结构; 电源接口:电源接口与主机电源相连,为硬盘工作提供能源。IDE硬盘的电源接口为4针接口,而SATA硬盘的电源接口为15针。有些较早的ATX电源没有这类电源插头,通常需要采用SATA电源转接线与传统电源线转接,如图7-6所示;数据接口:数据接口是硬盘数据和主板控制器之间进行传输交换的纽带,根据连接方式的差异,分为IDE、SATA等接口。
IDE接口为40根针,数据线分40线和80线两种。如图7-7a所示,
SATA硬盘使用7针端口,如图7-7b所示。;目前常用的两种接口的硬盘比较;;2. 硬盘的内部结构;7.3 硬盘驱动器的工作原理;7.4 硬盘驱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3. 平均潜伏时间(Average latency):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后,等待所要数据块到来所需的时间。(ms)
4. 单磁道时间(Single Track Seek):相邻磁道的移动时间。(ms)
5. 全程访问时间(Max Full Seek):磁头开始移动至找到数据块所需的时间。(ms)
6.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是平均寻道时间与平均潜伏时间之和。 (ms);;8. 外部数据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9.主轴转速(rotationalspeed);10.缓存(Buffer Memory);11. 硬盘表面温度:硬盘工作时,封壳的温度。
12.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硬盘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时间间隔。( 一般5年左右)
13. 单碟容量:硬盘中的存储碟片一般有1~4片,3.5in的单碟容量可达80GB。
14. 数据保护技术:S.M.A.R.T 自监测、分析、报告技术。;RAID(Redundant Array of lndependentDisks,独立磁盘冗余阵列) 有时也简称磁盘阵列(Disk Array),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物理硬盘)按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备份技术。;(1)RAID 0 提高速度性能、数据安全性不变。;(2) RAID 1 安全性提高、性能不变。
RAID 1 存储方式如图7-14左所示。
(3) RAID 0+1 性能提高、安全性加强。
RAID 0+1 存储方式如图7-14右所示。
(4) JBOD 增大容量。
JBOD( Just a Bunch of Drives,简单硬盘串联)也称作数据迭加。;;7.6 固态硬盘介绍;SATA接口的固态硬盘;1、固态硬盘分类;;2、固态硬盘的优点(相对于普通硬盘);3、固态硬盘的缺点;7.7 主流硬盘介绍;表7-1 7200r/min桌面硬盘技术参数一览;主流硬盘参数举例;7.8 硬盘驱动器的选购;7.9 实习;2、连接硬盘电源线
在电源插座与数据线插座之间有4组跳线插针,可根据硬盘上的标签和使用需要进行跳线。如图7-16所示。;3. 连接硬盘数据线
80芯专用数据线连接主硬盘,如图7-17所示。; 先将IDE线的蓝色插头插在主板上的IDE1插座中,如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