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谍战文学的意义和发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谍战剧热带动谍战文学作品 难度大作家少尝试
2009-05-21 10:53来源:华商网-华商报作者:狄蕊红 HYPERLINK / \t _blank 进入论坛 HYPERLINK javascript:void(0); 共 0 条评论
《潜伏》剧照
《暗算》剧照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一场龙卷风”。而今,《潜伏》的热播也在文艺圈内掀起了新的――
剧《暗算》、《潜伏》先后热播,给读者开辟了一个新的视听、阅读领域,“谍战”题材特殊的光辉,让它成为文学艺术界的抢手题材。
那几只扇翅膀的“谍 ”
他们被地下党的“信仰”感动
近日,很多出版社不约而同地找到《潜伏》的作者龙一,想约同样题材的作品,但都遭到了回绝。
龙一告诉记者,自己写《潜伏》源自在过去研究中国革命史的过程中,对情报人员这一群体的了解。
“中国的地下工作者,他们不仅要面对敌人,还要面对盟友、组织考察,处境非常艰难,我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是在研究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当中得来的,余则成这样的潜伏者,并没有原型,他们身上的特征,是众多情报工作者的共性,写书的直接原因就是,我被中国地下党的坚定信仰感动,不管他们面对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他们都会坚定自己的信仰,为了他人的幸福,面对越来越多的苦难,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虽然他们曾经有可能动摇过这种信仰,但最终都坚持下来。”
谈及写作动机时,《特别谍案》的作者冷梦不断强调一句话:“他们是一群有信仰的人。”
作为一位作家,冷梦因为工作关系接触了大量情报战争的史料,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接触了解放战争时的情报工作者王释奇、吕出二位老人,在大量的采访后,她对那一群把青春奉献给共和国的情报人员肃然起敬。
“他们品质非常高,都是有信仰的人,才会坚贞不屈,因为信仰,选择了这种默默无闻、风险极大的工作,蒙受了很多不白之冤,但他们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信仰。我呢,在这种尊敬的面前,作为一名作家,我要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他们是中华民族里最有理想、最有信仰的一批人。”冷梦说。
“谍”掀起的龙卷风
市场空缺 作品“供不应求”
现实情况是,电视剧《潜伏》的成功,让很多观众了解了战争时期情报工作者的生活,“谍战”这一领域的神秘面纱渐渐被影视剧和书籍掀开,读者迫切地希望了解到更多关于这一领域的故事,但可惜的是,市场上此类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在空缺的市场背后,各个出版社都在争相“寻觅”谍战题材作品。
昨日下午,《潜伏》的作者龙一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潜伏》他用了一年写完,他的写作速度也是每年一部作品,近日新出的作品《代号》也是这一题材。
“不可能现写那么多,一年就写一个,因为这类小说非常复杂,我自己写完之后,找合适地方发表,不可能说是市场需要就写很多,只是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和创作来写作。”龙一说。
记者从一位出版人口中得知,麦家的《暗算》虽然也是谍战题材,但是偏重纯文学,《潜伏》偏重生活,和真正情报英雄们的故事相比,都显得苍白,这些作品是无法盖过英雄们的真实故事,要找到更能表现当年谍战真实惨烈的作品较难。
虽然市场有需求,出版社也在积极寻找,但目前这类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
“真正的‘潜伏’者们的故事,可以推荐大家看郝在今的《中国秘密战》、冷梦的《特别谍案》、张晓宏和许文龙《红色国际特工》等书。其中,《中国秘密战》乃是中国在建党建国过程中各条秘密战线工作之集大成者,《特别谍案》中的情报故事在世界情报史上也非常少见。”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出版人称。
但这几本书均为2000年左右出版,至今在书店很难购买到。
谍战小说变成了单调的智力游戏
点击数:15 发布时间:2012-07-19 10:36:41 来源:世纪文学
文/孙洁
《暗算》 麦家 杨健著 作家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一版 479页,26.00元《〈潜伏〉创事纪》,姜伟 华明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482页,68.00元
这几年突然大走其红的谍战片,在过去了还不算很久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经走红过,那时候叫地下党题材。再之前,样板戏里的《红灯记》也有那么点谍战的意思:“我是卖木梳的。”“有桃木的吗?”“有。要现钱。”再再之前,《永不消逝的电波》、《英雄虎胆》、《野火春风斗古城》、《51号兵站》……一串光辉的片名书写了中国谍战片曾经达到的高度。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城市地下斗争属于比较敏感和禁忌的题材,因此这类片子在当时其实还是比较少,虽然这样,这个高度在谍战片重出江湖且大行其道的今天还是无法企及的。现在据说闹剧本荒,或者说编剧荒,但是看来看去其实还是题材荒。在街头的黄鱼车边上翻翻,国产的电视剧,一排谍战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