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重庆医科大学】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ppt

发布:2017-05-23约5.53千字共7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泌尿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urinary system 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 组织结构(肾单位): 肾小球: 毛细血管球— 毛细血管袢,系膜 滤过膜 :内皮、BM 、足细胞 电荷屏障 :内皮和足细胞表面带负电荷 肾球囊—脏层上皮(足细胞)、壁层上皮 肾小管: 近曲小管、 远曲小管、集合管 肾穿刺组织的病理检查方法 光镜: HE、PAS、PASM、Masson三色 免疫荧光: 透射电镜: 肾小球肾炎 (glomerulonephritis) 一、 概念 各种病因 →肾小球损伤 原发性 继发性 遗传性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体液免疫→损伤,细胞免疫也参与病变进展 1. 体液免疫发病机制: (1)致肾炎抗原: 内源性抗原—肾小球性、非肾小球性 外源性抗原—生物病原体产物、药物、异种血清 (2)抗原 ﹢抗体 → 免疫复合物损伤肾小球 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形成方式: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Ag(非肾小球性)﹢ Ab →IC 随血流沉积于肾小球→肾小球损伤(Ⅲ型超敏反应) EM: 高电子致密物沉积于 --系膜区 --内皮下 --上皮下 免疫荧光 :颗粒状荧光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肾小球(肾小球自身或植入)抗原+抗体 →原位IC → 肾小球损伤 例: 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 Heymann肾炎 抗肾小管刷状缘Ab与足细胞小凹Ag结合 (3)引起肾小球肾炎的细胞和炎症介质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可溶性大分子:C5-C9攻膜复合物 血小板 2. 细胞免疫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 T细胞在病变肾组织内浸润 三、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 1. 增生性病变 2. 渗出性病变 3. 变质性病变 4. 球内细胞外基质异常增多和沉积 5. 肾小球超微结构改变 6. 肾小管和肾间质病变 四、 临床表现 1.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 起病急,血尿、蛋白尿,水肿,可出现高血 压和氮质血症。 2.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高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及脂尿、 低蛋白血症 。 3.无症状血尿或蛋白尿 4.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rapidly progressive nephritic syndrome) 血尿、蛋白尿、少尿、无尿,氮质血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 5.慢性肾炎综合征(chronic nephritic syndrome) 少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尿毒症 尿毒症(uremia): 血尿素氮、肌酐增高,自体中毒的症状和体征(胃肠道、神经、肌肉、心血管等系统) 五、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快速进行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IgA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病理特点: Cap内皮、系膜细胞增生,伴中性粒细胞 和巨噬细胞浸润 临床: 儿童多发,急性肾炎综合征,预后良好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原体Ag﹢相应Ab→ 循环IC沉积于肾小球(III型变态反应) 常见病原体: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二、病理变化 肉眼: 双肾肿大、充血-大红肾,出血点-蚤咬肾 镜下: 肾小球: 体积↑,细胞数增多。 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增生,中性粒、巨噬细胞浸润。血管腔狭窄,严重病例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管腔内血栓形成,血管破裂出血。 肾小管: 上皮变性,管型(蛋白、细胞、颗粒) 肾间质: 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 三、临床病理联系 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 1.尿:血尿、蛋白尿、少尿 (cap管壁受损、管腔狭窄) 2.水肿:肾小球滤过率↓,变态反应 3.高血压:水钠潴留,血容量↑ 4.氮质血症: 四、转归 儿童预后好,1-2%转为慢性肾炎。 成人较差,15-50%转为慢性肾炎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rapidly progre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