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太极哲学.ppt

发布:2016-08-02约2.92千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 陆王心学 一、陆九渊哲学 陆九渊(1139—1192) 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因曾在江西贵溪象山聚徒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陆九渊的著述由其子编成《象山先生全集》。 (一)心即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杂说》) “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同上)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书》) “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与曾宅之书》) “塞天地一理耳。学者之所以学,欲明此理耳。此理之大,岂有限量?”(《与赵咏道书》) 陆九渊常常将“心”,称为“本心”,它可以追溯于孟子的“四端”之说: ? 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年谱》) 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与李宰》)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杂说》) 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语录下》) (二)、 格物 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源便是吾心,从这个基本前提出发,他提出了一套所谓“简易”的修养方法。他说:“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所贵乎学者,为欲穷此理,尽此心也。”(《与李宰书》) 他认为,心中本有真理,真理本在心中,因此只要反省内求,就可以得到真理。他还认为:“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 (同上) (三)、 朱陆之辨 1.性即理与心即理 朱熹理学的中心命题是“性即理”,陆九渊心学的中心命题是“心即理”。朱熹肯定事物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而“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他断言“理”是第一性的,而心却是后有的。陆九渊则认为,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之中,“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因此心是第一性的,“理”是离不开心的。 2. 无极与太极 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写的,他认为不应该“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他说:“《易大传》曰:易有太极。圣人言有,今乃言无,何也?” (《与朱元晦》) 朱熹强调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无形而有理”。他说:“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答陆子静》) 陆九渊不赞成朱熹所讲形上、形下的区别。他说:“《大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太极乎?”(《与朱元晦》) 朱熹指责陆九渊不懂“道器”的区别,“直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则又昧于道器之分矣”(《答陆子静》) 3. 为学之方 陆九渊:先立其大 朱熹:格物穷理 二、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 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学者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500)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主事。后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又任南京刑部主事、南京太卜寺少卿等,官至兵部尚书。 (一)、心外无理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 (《答顾东桥书》)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同上) “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的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传习录上》) (二)、 心外无物 “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传习录下》)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 (三).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1、良知是心之本体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良知者,心之本体。(《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传习录中·答欧阳崇一》) 在王守仁那里,所谓“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王守仁说: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传习录中·答顾东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