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0.doc

发布:2017-05-29约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上) 本节教材是《第三章 绿色植物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第一节,从多个角度——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探究活动,以及科学实验的工作成果等几方面,阐明了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然后让学生分析资料,体会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本节还安排了一个解读实验数据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能认识植到物的生活离不开水,能举例说出被子植物的六大器官都含有一定的水分。但对植物的生活与水的关系只有感性认识。 从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看,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能表现他们的活力。他们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以学生活动教学方式为主,使观察、分析、讨论、解读数据成为探究的重要手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进行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 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 ★过程与方法:播放录像、实验演示、图片展示、资料分析、解读实验数据和讨论、交流,补充讲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烘烤种子用的材料和用具,收集图片资料和实验或调查数据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含有水分的植物体或其器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月球探测器的探月图片。 2、提问:至今为止,茫茫宇宙,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生命? [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呈现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90% 60%-90% 40%-50% 40% 10%-14% 想一想: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在全班交流: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含水量不同,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含有水分,说明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解读数据是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解读数据 (2)农民要在施肥后浇水,或者在雨后土壤湿润时施肥,这是为什么? [架设教材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生活走进生物知识的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生:施了肥不浇水植物容易打蔫儿、烧死。 师讲解:像糖溶解在水中一样,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和运输到全身各个器官里去。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及时为学生解惑。]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总结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原因吗?根据学生的总结,课件展示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1)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水分充足使植株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 叶片舒展,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3)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和运输。 [既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重视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多媒体高效的优势。] 过渡: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又是怎样影响植物的分布的? (三)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1、导入:结合自己的地理知识想一想,水在生物圈的分布是否均匀,为什么? 生:不均匀。有的地区终年少雨,气候干燥;有的地区雨量充沛,江河纵横,气候湿润。 2、课件展示不同地理环境中生成的植物图片:西双版纳的植物、长白山的森林、内蒙古的草原、香格里拉草原、新疆戈壁滩和大沙漠…… [图片资料呈现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植被情况 热带雨林 森林 草地 戈壁 地点 海南 陕西 甘肃 且末(西藏) 年降水量(mm/年) 2410 820 510 40 年均温(℃) 23.3 13.5 7.0 10.6 植被情况 阔叶林 草地 沙漠 地点 江苏 都兰(青海) 民丰(新疆) 年降水量(mm/年) 1140 250 40 年均温(℃) 15.8 2.1 11.2 想一想:我国从东到西降雨量有什么不同?这对植物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生:我国从东到西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不同,依次为森林、草原、沙漠。 [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解读数据 [强化知识间逻辑联系(mm/年) 80 8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