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细胞角蛋白19在乳腺癌阴性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oc

发布:2018-01-28约3.1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细胞角蛋白19在乳腺癌阴性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红丹 吴旦平 汪波 商江峰 陈颖 苏文捷 宋佳 (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215500)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19在乳腺癌阴性前哨淋巴结转移中的预测价值以及RT-PCR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51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在手术后对前哨淋巴结与非前哨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测,并应用免疫组化与RT-PCR检测细胞角蛋白19的表达。结果:RT-PCR检验显示细胞角蛋白19阳性表达22例,免疫组化检验显示细胞角蛋白19阳性表达21例,两种检验方式比较无明显差异(Pgt;0.05),但均好于HE染色常规病理检查结果(Plt;0.05)。结论:细胞角蛋白是乳腺癌疾病中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标志物,而RT-PCR是临床检验的有效方式,临床开展检验能够提高微转移灶的检出率。 【关键词】 乳腺癌 细胞角蛋白19 前哨淋巴结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253-01 细胞角蛋白19主要是上皮细胞单抗,在乳腺癌细胞与健康乳腺细胞中均存在表达,但淋巴细胞中无表达,是临床开展上皮肿瘤转移检测的有效标志物之一[1]。RT-PCR是当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度[2],可有效辨别淋巴结、血液与骨髓中的微转移灶[3]。本次研究针对51例患者通过免疫组化与RT-PCR方式检测细胞角蛋白19表达状况,并探讨该标志物对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51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肿瘤均单发,肿块直径为1.2~3.8cm。样本年龄36~72岁,平均(53plusmn;4.1)岁;浸润性导管癌47例,导管内癌伴随微浸润4例。所有样本均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1.2 入选标准 ①既往不存在腋窝手术史;②体格检查中锁骨与腋窝部位为触摸到明显肿大的淋巴结;③既往无辅助化疗史。 1.3 方法 1.3.1 前哨淋巴结定位与取材方法 手术开展前采用亚甲蓝(江苏济川制药公司)开展定位,将药物沿乳晕周围或肿块边缘乳腺向乳晕部开展皮下注射[4]。然后常规开展手术,待15min后,将皮瓣游离于腋窝部位观察蓝染淋巴管所连接的淋巴结,确定前哨淋巴结位置后将其去除。应用手术刀片将获取淋巴结切分至2半,其中1份采用液氮冷冻,随后给予细胞角蛋白19的相关检测,另1份开展常规病理检查。 1.3.2 细胞角蛋白19的检验方法 本组患者均应用免疫组化与RT-PCR检测细胞角蛋白19的表达情况。 ①RT-PCR:选用invitrogen公司生产的Trizol,并有效提取总RNA。将100mg组织样本放置于匀浆器中,添加2mL的Trizol对匀浆进行冷冻5min,然后增加0.2mL氯仿振荡15s,放置3min后,应用离心机获取上清液[5]。再增加0.5mL异丙醇放置60min,应用离心机后弃上清,采用1mL乙醇进行洗涤沉淀,再经离心弃上清,而后风干沉淀获取RNA并置于-80℃环境中进行储存。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RNA样本开展检测,记录RNA浓度并应用cDNA合成试剂盒完成转录合成。在有效反应条件下置于42℃环境中反应1h,然后在99℃环境下进行5min加热,最后迅速冷却为4℃,获取cDNA,并开展PCR扩增。再将10mu;L扩增物加入琼脂糖凝胶中开展电泳,利用紫外透射仪进行结果观察,依据电泳条带的实际亮度和内参的比较值来总结基因表达。 ②免疫组化法:将所有样本的石蜡标本进行切片,厚度为4mu;m,间隔为25mu;m。选用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僧产的CK19试剂盒,依据说明书要求具体开展操作。细胞角蛋白19主要在胞浆表达,如若标本胞浆中存在棕黄色颗粒便表示为阳性,不存在棕黄色颗粒便表示为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X2检验,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病理检验及前哨淋巴结检出情况 本组51例患者共取出660枚腋窝淋巴结,人均12.9枚;共取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