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kV苍岩~丹溪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x
研究报告
1-
1-
500kV苍岩~丹溪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一、项目概况
1.项目背景
(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量持续增长,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其供应稳定性和可靠性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500kV苍岩~丹溪输变电工程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十三五”重点工程,旨在提高电网输电能力,优化电网结构,满足地区电力需求增长,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该工程起点位于苍岩变电站,终点位于丹溪变电站,线路全长约100公里。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地区电力供需矛盾,提高电网输电能力,降低线路损耗,提升电网供电可靠性。同时,工程还将优化电网结构,增强电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地区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此外,500kV苍岩~丹溪输变电工程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建成后,将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高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同时,工程还将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能源消纳,助力国家能源战略实施。因此,该工程对于实现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项目必要性
(1)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居民用电需求不断攀升,现有电网的输电能力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500kV苍岩~丹溪输变电工程的实施,将有效提高地区电网的输电能力,缓解局部电网的电力供应压力,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此外,该工程对于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新建输电线路,可以缩短输电距离,降低线路损耗,提高电网的输电效率。同时,工程的建设将有助于实现电网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电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500kV苍岩~丹溪输变电工程对于促进地区新能源消纳、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具有积极作用。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对电网的调峰、调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该工程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地区电网的调峰能力,促进新能源的消纳,推动地区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3.项目规模及主要技术指标
(1)500kV苍岩~丹溪输变电工程线路全长约100公里,采用单回路布置,设计电压等级为500kV。工程包括新建苍岩变电站和丹溪变电站,其中苍岩变电站为500kV双母线结构,丹溪变电站为500kV单母线结构。两座变电站均配备相应的开关设备、保护装置和通信系统,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2)工程主要技术指标包括:输电线路采用双分裂导线,导线截面为400mm2,最大输送容量为500万千瓦;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为1000兆伏安,采用油浸式变压器,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抗短路能力;保护装置采用数字化保护,实现快速故障检测和隔离。
(3)500kV苍岩~丹溪输变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工程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降低能耗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工程在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确保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概述
1.评价范围及评价标准
(1)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包括输电线路走廊、变电站建设区域以及输电线路与变电站周边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具体范围为:输电线路起点苍岩变电站至终点丹溪变电站的两侧各500米范围内,包括线路走廊两侧的土地利用、植被、水体、声环境等。
(2)评价标准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等。在空气环境方面,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各项污染物浓度限值作为评价标准;在水环境方面,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在声环境方面,采用《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限值作为评价标准。
(3)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规范》等相关规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参照《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划定技术指南》等标准;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参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程》等标准,对项目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
2.评价方法及评价程序
(1)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结合现场调查、资料收集、模拟预测等技术手段。现场调查主要包括线路走廊及变电站周边的环境现状、社会调查、生态调查等;资料收集包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地质等数据。在模拟预测方面,采用大气扩散模型、水环境影响模型、声环境影响模型等对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
(2)评价程序按照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进行。首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编制,明确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其次,开展环境影响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