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培训.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监控量测的信息反馈 监控量测信息反馈程序框图 使用信息化系统将当日监测数据上传至工管中心平台,每日提交日报,每周提交周报;每月提供一份监控量测阶段性月报;如遇量测数据异常及险情,以紧急报告或异常报告的形式及时向有关单位汇报,同时在施工现场及时将量测信息反馈到施工过程中去,及时指导施工实践。 隧道主体工程施工完成后及时提交最终监控量测报告。 围岩量测是隧道施上的重要工序,是保障隧道安全的重要保证措施,我们在围岩量测工作中一定要认识到监控量测工作的重要作用,认真组织量测工作,确保量测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 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隧道监控量测重要性,清楚自己身上所担当的责任,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的加强学习,认真对待每次的测量数据,确保隧道的安全施工和顺利贯通。 限于本人水平,有理解不到的,还希望各位同事,给予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量测也可用水准仪 * * 断面布设要求 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点应布置在同一里程断面上。 测点应尽量对称布设,即“同面等高”,以便数据的相互验证。 其量测断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应根据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开挖方法等按表2和表3规定进行。 围岩级别 断面间距(m) Ⅴ 5~10 Ⅳ 10~30 Ⅲ 30~50 注:Ⅱ级围岩视具体情况确定间距 表2 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量测断面间距 表3 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 地段 开挖方法 一般地段 特殊地段 全断面法 一条水平测线 ----- 台阶法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两条斜测线 分部开挖法 每分部一条水平测线 CD或CRD法上部、双侧壁导坑法左右侧部,每分部一条水平测线,两条斜测线、其余分部一条水平测线 不同围岩因为测点个数不一致,那这个测点高度该如何把控? 答:规范并无硬性要求,根据经验,三台阶和台阶法施工,台阶设置在哪里,就把测点设置在台阶处,以少被施工扰动为宜;全断面法,设置在跨度最大处。 测点埋设要求 (1)测点采用leica反射膜片,粘贴在埋设于初喷混凝土的钢板上,钢板粘贴反射膜片的一面要求经过防锈处理,并清理干净,同时可以用油漆涂刷表面,以防生锈,反射膜片可以用强力胶粘附于钢板上。 (2)布置时应避开钢架和脱空回填处,将测点布置在两榀钢架之间,严禁直接将预埋件焊接在钢拱架上。在埋设点位处,用电钻钻孔径为2cm,深度为进入围岩内至少20cm的孔眼。 一测点位于初支厚度为20cm的地方,请问该测点应焊接在多长的钢筋上? (3)测点用锚固剂或速凝水泥锚固稳定,同时尽量使左右两侧相对的预埋件处于“同面等高”的位置; (4)将反射膜片贴于朝向隧道口方向的一面,并尽量使法线方向朝向隧道中线; (5)待锚固剂或砂浆凝固后,即可量测,量测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 (6)地表沉降测点在埋设测点处挖宽30cm,深60cm的坑,用混凝土埋设长150cm的Φ20mm钢筋,外露100cm,顶部焊接5cm×5cm钢板(2—3mm)。(最好用PVC管套住,为了预防喷射混凝土固结,从而托住预埋钢筋,不能真实反应沉降。) (7)测点应在支护完成后2小时内埋设完成并读取初测数据。(新规范P9) 测点预埋件正面图 洞内测点埋设示意图 地表测点埋设示意图 2.3 监控量测方法及频率 必测项目量测频率根据测点距开挖面距离及位移速度,分别按下表4、表5确定。当按下表选择量测频率出现较大差异时,取量测频率较高的作为实施的量测频率。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适当加大监控量测频率。 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并在二衬施工前结束。开挖面的地质素描、支护状态的描述每施工循环记录一次。选测项目监控量测量频率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以及必测项目反馈信息的结果确定。 位移速度(mm/d) 量测频率 ≥5 2次/d 1~5 1次/d 0.5~1 1次/2~3d 0.2~0.5 1次/3d <0.2 1次/7d 表4 按位移速度的量测频率 表5 按距开挖面距离的量测频率 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量测频率 (0~1)B 2次/d (1~2)B 1次/d (2~5)B 1次/2~3d >5B 1次/7d B-隧道开挖宽度 拱顶下沉量测 1)、数据采集: 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的方式进行测量,每次测量时,将全站仪架设于后视点与量测断面的中间位置,对中整平,后视基点,然后对拱顶反射片进行观测,获得反射片中心的高程H。 2)、沉降计算: △H=Hi-Hi-1 2.4 监控量测的方法 变形监控量测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