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一单元 童声中国娃《草原赞歌》教学设计.docx
苏少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一单元童声中国娃《草原赞歌》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苏少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一单元《童声中国娃》中的《草原赞歌》。该歌曲歌颂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通过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简谱知识,提高音乐欣赏和歌唱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和简谱识别,对本节课的歌曲风格和节奏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把已有的音乐知识与新学的《草原赞歌》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感悟和表现力。同时,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激发他们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首先,通过学习《草原赞歌》,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其能够感悟歌曲所传递的美好情感和民族精神。其次,加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歌唱和表演,发展个性特长,增强自信心。再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集体演唱,使学生学会倾听、配合,提高团队协作意识。最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培养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全面发展。这些目标与新教材的要求紧密相连,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歌曲《草原赞歌》的旋律和节奏把握:学生需要掌握歌曲的旋律走向、音高、音准以及节奏感,这是歌唱的基础。
(2)简谱知识的运用:学生应能够识别并运用歌曲中的简谱符号,如音高、音长、休止符等,提高自主阅读乐谱的能力。
(3)歌曲情感的表达:学生需要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尊重,通过歌唱传达出这种情感。
2.教学难点:
(1)音准控制: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对于音高的准确把握是一大难点,特别是对于音程较大的跳跃和连续的音程变化。
(2)节奏同步:歌曲中的一些节奏型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需要学生在集体协作中保持节奏的一致性。
(3)情感投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背后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唱中,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可能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体验来逐步培养这种情感表达的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提前准备好苏少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材,以便课堂上随时查阅《草原赞歌》的歌词和简谱。
2.辅助材料:准备与《草原赞歌》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草原风光图片、民族音乐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背景及风格。
3.实验器材:本节课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将教室座位调整为小组形式,便于学生进行讨论和集体歌唱练习。同时,在教室前方设置表演区域,以便学生展示歌唱成果。此外,提前调试好音响设备,确保音乐播放的清晰度。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草原风光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景色在哪里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和这片美丽的地方有关。”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简谱知识和歌曲演唱技巧,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草原赞歌》的歌词、旋律和简谱知识,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民族特色。
举例说明:通过播放歌曲,让学生跟随音乐感受旋律起伏和节奏变化,同时讲解歌曲中的简谱符号。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如何通过歌唱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集体练习歌唱《草原赞歌》,注意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分组进行歌唱展示。
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歌唱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和帮助,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4.课堂小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在歌唱过程中要注意的要点,如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5.课后作业(约5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歌曲,增进家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简谱知识和歌唱技巧。
学生学习效果
1.歌曲演唱能力: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草原赞歌》,音准、节奏把握较为准确,能够较好地表达歌曲所蕴含的情感。
2.简谱知识掌握:学生掌握了《草原赞歌》中的简谱符号,提高了自主阅读乐谱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他简谱歌曲奠定了基础。
3.音乐欣赏能力:通过学习《草原赞歌》,学生对民族音乐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
4.团队协作能力:在集体练习和歌唱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配合,团队协作意识得到了增强。
5.文化认同感: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6.情感表达与沟通:学生在歌唱过程中,学会了如何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了与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