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多媒体应用中折射出的问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征文
浅谈多媒体应用中折射出的问题
——下新河学校 赖洋超
摘要: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这样作以后,计算机就可以很方便地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还可以查询、检索。交互性是多媒体计算机所独有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物极必反,多媒体运用中也折射出不少问题。
关键字:多媒体、 教学、问题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各领域广泛使用电脑科技,巨大的生产力解放人手。教育界掀起了多媒体应用热潮,传统的粉笔,黑板,黑板擦,纸质教材渐渐都被电子白板所取代。广大教师从忙碌的抄写中解脱,一指一点开启全新课堂教学。上了年纪的教师卸下了传统重装,学会用电脑教学,赶时髦,追流行。本人也“追潮”,时常用用多媒体,操作起来确实方便、快捷。但也发现不少纰漏。
一、书写能力下滑
有了多媒体,教师不再“吃”粉笔灰。黑板上的字越来越少,不是教师不写字了,而是写成了“电子字”。电子白板的普及,代替了黑板,黑白分明。白板成了主流,也能写字。触控笔就是粉笔,就是圆珠笔,就是钢笔。横竖撇点捺,一个端庄美丽的宋体字就显现出来了。远比过去的粉笔字好看多了,规范多了。正因为它规范,感觉太死板,缺少活力,不能随心而生,缺少人的气息,少了生命。这样的字,学生是很难模仿的,根本无从下手模仿。对启蒙孩子来说,这将难上加难。学生都有向师性,老师的字就是镜子。学生每天照照镜子自然就知道“哪里不好看,哪里不好看;哪里有灰尘,哪里是干净的。”学生也会对着镜子试着写字,写下人生中的第一个字。假如老师用手写字教学,学生易于临摹,易于掌握笔画和笔顺,不至于写成倒笔。
老师图方便,不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书写,那么学生怎么办?那种高难度的字不是谁都能写的。长此下去,老师的手生疏了,不仅写不好,还会影响学生。
二、拉开书本距离
传统的书本有着沁人心脾的书香味,而电子书只是液晶亮点,没有芬芳。学生手摸着五彩的纸业,聚精会神地盯着跳动的文字,不时拿起笔在文字间圈圈点点。这是多年前的画面,如今的课堂,学生抛开了课本,放下笔,远远地看着白板一闪一闪的。教师打开“优课软件”,课本就映在了白板上,一点一拉就拉就能翻完整本书。上课的时候,只需点到该课,就能带着学生朗读,在白板上做笔记、讲课。
学生对着白板读书,把所有的精力注入电子书,精神也全部集中在电子书上,而手中的书就成了摆设。当学生脱离了白板,再读课文时,学生的状态短时间调整不过来。手忙脚乱地翻开课文,朗读的效果肯定不如看白板读的好。那不如只要白板,但现实是不可能,不肯能让每个学生买一台平板电脑来上课。
教师利用“优课软件”可以直接在电子书上做笔记,但学生还得回归课本抄笔记。这电脑和书本间的切换仿佛看电视屡屡换台,怎么能看完整,肯定漏过“精彩戏”。自律性差的学生只顾看白板了,哪有“功夫”做笔记。一眨眼,课文讲完了。学生除了抄笔记,没学到多少东西。
用多媒体上课,不仅减轻了教师的书写负担,还给学生减了负(不用抄笔记)。远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和教师同进退:同书写,一同朗读。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和教师互动,完成整个教学。
三、淡化了课前备课
过去,教师课前研读课文,翻阅参考书,写教案,搞课堂设计。这一切准备妥当了才敢进教室,才敢讲课。如今,很多教师变懒了,课前的程序压缩了,变简单了。有了电脑就有了一切,什么难题都是难题,轻点鼠标,什么不会的也会了。
上课前看课文,上网搜寻课件,下载后,不需怎么修改就完成一篇属于自己的教案。上课的时候,只要插入课件,教学过程现成了,点鼠标就开启教学进度,想慢就慢,想快就快。这样的课堂是机械化的,不是人文的,没有生命力,学习效果一般。课件和多媒体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禁锢了教师的思维,也就阻挡了教师研究前进的脚步。教学工作换成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找课件,或该课件。这些课件毕竟不是教师自己研发出来,应算是“偷”。可想而知。教学质量也就提不上来。
多媒体的渗入,有它的必然性,但也带了不良的反应。教师适当用一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还能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之相反,教师仅仅图方便而沉溺其中,不仅不会提高教学水平,反而祸害学生,于人于己均无益。教师借助多媒体优势充当自己的“帮手”共同来教学。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各领域广泛使用电脑科技,巨大的生产力解放人手。教育界掀起了多媒体应用热潮,传统的粉笔,黑板,黑板擦,纸质教材渐渐都被电子白板所取代。广大教师从忙碌的抄写中解脱,一指一点开启全新课堂教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