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必修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 :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本课特点: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本课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2、 在学习古代商业发展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微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3、 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4、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5、 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思维方法:唯物史观、联系、对比、迁移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2、 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3、 “无商不奸”与“无商不活”的说法,体现我们既要繁荣市场经济,又要规范市场秩序。 (四)教学模式 多元互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研讨指导、发展性评价 * 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朝时:“商人”的出现 2、春秋战国时: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 打破 3、秦汉时期:初步发展,但比较艰难 4、隋唐时期: (原因、表现) 5、宋元: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6、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商帮”出现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秋战国时的玉鹿 初步发展 原因 表现 1、秦始皇的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2、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 3、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开通, 4、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1、出现专供贸易的“市” 2、出现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成都 3、对外贸易发展 4、设专职官员进行管理 受到限制 1、市区和住宅区分开 2、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经营活动。 原因 表现 唐三彩钱柜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 3、政局稳定 4、政策开明 元代 纸钞 皇都胜迹图(明) 繁华的清代京城前门市街 博大高深的徽文化是滋养百年徽商的沃土。 “红顶商人”胡雪岩 晋商大院 ? 经营票号,走出国门 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等 经营盐业致富 晋 商 “遍地徽商”:经营大宗商品和长途贩运;插手生产领域;经营典当 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 经营盐业致富 徽 商 兴盛 发展 起家 商 帮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化与发展 西汉:长安城东西“市”九处 唐朝:长安设有“市”、“坊” 宋朝:“市”、“坊”界限被打破 明清:出现单一的商业城市 四大商业名镇 汉口镇 佛山镇 景德镇 朱仙镇 2、特点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益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再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3、历史影响 (1)商品经济日益活跃。 (2)一方面刺激了农、工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 (3)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5)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明清 元朝 两宋 唐朝 西汉 概况 历史时期 开通海陆两条丝绸之路 广州成为主要的贸易港口 与十几个国家进行贸易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2、目的 传播中国文化,宣扬国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 外国“朝贡”方物,明朝政府“赐赉”礼品等方式进行的,素有“厚往薄来” 特征,明朝政府对朝贡使者均是“以礼待之”,即使“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材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