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整理分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而”的用法 1、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复句的各种关系。 A、表示并列,又。“侣鱼虾而友麋鹿” B、表示修饰,可不译。“顺流而东” C、表示承接,就。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D、表示假设,如果。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E、表示转折,但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F、表示因果,因而。“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如: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二)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如: 秦王恐其破璧。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我(自己)的”或者 “你” “你的”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四)指示人、事、物,大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也有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解释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2.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6.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也 《触龙说赵太后》 7.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8.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9.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10.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11.其信然邪?其梦邪????? 《祭十二郎文》 12.其信然邪? 一、解释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谨食之,时而献焉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1、下列句中的“则”与“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B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C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D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⑧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⑨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⑩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以是】【是以】 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 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秉烛夜游,良有以( )也。”若以( )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 )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 )书卷为伴,效“挟泰山以( )超北海”之豪,慕“拥火以( )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 )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 )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 )帝位予我,亦弃之也, 岂以( )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吾虽以( )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 )权贵交,以( )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 )”之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