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丹下健三建筑的文学意境光与影的变化.DOC

发布:2019-03-26约1.66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丹下健三建築的人文空間──光與影的變化 作者:梁恩郡 一、前言:    民國五十六年聖心女大建成的第二年,詩人余光中曾來學校演講,之後,他在《焚鶴人》書中有這樣的描述:   「濃密的相思樹叢裡略帶鴿灰調子的白色校舍,在下午的艷陽中顯得分外乾淨悅目。向陽和背光的各式牆面,交錯形成雅趣的幾何構圖。這是一座新型的現代建築,設計人的品味顯然傾向純淨主義,那樣豪爽地大量使用玻璃,引進幾乎是氾濫的光。真的,現代建築是雕刻的延長。整座校舍像一顆坦然開放的心,開向天光。」 「莫遮莫攔的空間匍伏在他們腳下,那樣虛無而燦爛的空間,風,吹過,光瀉過,圓圓的藍在四周運轉。」 「他覺得,只要他肯看,他可以看見任何東西,和它們背面的一切。他甚至覺得,他能夠看見自己的頭頂和腳底,立在光中,他看得見自己四十個影子。」   五十年前的光影依然存在,依然讓你立在光中,看得見自己的四十個影子。 建築特色:   早期丹下健三的建築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追求簡單又具有美感的建築特色,1967年完成的聖心女大,正具備這樣的特質,修道院與宿舍的高聳垂直核體,和三層樓的平面建築群,就是以垂直與水平所架構的簡單造形;整體結構非常簡單,沒有一點裝飾意味,給人簡潔明靜的美感。   五十四歲左右的丹下健三,那時期亦受到當時流行日本的代謝派影響,所謂代謝派的觀點,就是把建築視為有生命的有機體,可以隨時間而擴增。聖心女大亦有如此的建築理念,丹下健三將所有的公共設施,如衛浴間、廁所、儲藏室集中在垂直核體,所以後來橫向增建的修院和索菲樓,對於原本的建築基本樣貌和功能是不受影響的。   最初丹下健三在設計靈修中心的時候,盡最大可能不要破壞土地的原樣,如果摌除斜坡,破壞了土壤,極易造成土石流,所以建築依山坡高低來配置,希望建築與大自然完美的契合在一起,他特別注重空間的感覺,盡量把建築的空間釋放到最大,能與外在的空間毫無障礙的相連接,最明顯的就是聯結修院與餐廳、宿舍的舺板,那些承受舺板力量的不用石柱,而是一塊塊的扁平石牆,石牆與舺板成垂直的銜接,牆角與地面形成的角度可以放大到垂直或菱形,如此,建築和自然的接觸空間已極盡可能地放大。   而建築本身的材質,丹下健三原本採清水混凝土,但因台灣一般民眾對於這種裸露形式視為未完成的作品,且工人施工無法配合,因此改以洗石子的外壁,其它材料大都取用觀音山上的石塊、石頭,又因為這棟建築與宗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在色彩方面靈修中心是屬於灰白的顏色,因此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氣氛,來此受教自然保持寧靜的狀態。 光影之美   丹下健三建造一所學校是配合他的教育理念,他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能思考、能夠交朋友的空間。如果從這個理念來看聖心女大的話,聖心女大建築群中,最能有這種感受的就是這一整片的舺板了。靈修中心以及餐廳宿舍其實是兩大區塊,經由舺板的連接,整個建築就合為一體,如果要飽覽天光雲影大自然的景致,就沿著折梯直登舺板上層,舺板上所放置的鵝卵石不僅有排水的功能,也讓整個舺板類似地面,走在上面如履平地,有更貼近大自然的感覺,因應排水功能,所以他又設置了一個像鳥喙般的落水孔,落水孔下頭,丹下健三又把接水的圓形石筒加高,這樣一來雨水就可以直接落入土壤中,同學們也可以在此停留休息,雨天還可以聽雨滴敲打卵石的聲音呢。   丹下健三在這個建築群中最特殊的創意也是舺板,如果沒有那些石板的話,大自然的景色便會一覽無遺,加了石板後,景色就有了新的變化,從川廊的最遠端邊走邊看,那些石板架起了一個又一個的框,而且每一個框裡的景色都有所變化,一段短短的路程,隨著春夏秋冬四季的改變,樹林和建築在日照之下,光影變化無窮,大自然在視覺上就有了變化,有趣極了,當你一個人來此散步沈思,欣賞風景,偶而坐在承水石筒上小憩一下,或趴在欄杆上放眼遠眺,無一不愜意。 整個夏季從午後到黃昏時分,長廊光影的變化,豈不就是王維絕句: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的意境嗎?聖心學生的美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潛移默化造就出來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