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污水的物理处理(沉淀池).ppt

发布:2018-12-31约8.7千字共6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沉淀池) 在设计计算过程中,沉砂池的长、宽、深等工艺尺寸需同时满足有关的长宽比和宽深比,以保证沉砂池内的流态为推流式。 三、旋流沉砂池 行车式刮泥机 计算 1)沉淀池表面积、座数及单池直径: A1= Qmax /n.q 0 , D=(4 A1 /π) 0.5 。 2)沉淀池有效水深: h2=q 0t 3).池子总高度: H= h1+h2+ h3+h4+ h5 h1为超高,取0.3m; h3为缓冲层高度,无刮泥机时取0.5m,有则取 0.3m。 H4为底坡落差,h5为泥斗高度。 4)污泥区容积: 按人算,W=SNt/1000n。 S为每人每天产泥量,取0.3~0.8L;N为人口数;t为二次清泥时间间隔 按进出水SS浓度计算,W= Qmax.24(C0-C1).100t/r(100-p) 5)泥斗容积: V1= π h5 /3.(r1 2 +r1 r2+r2 2 r1 、r2为泥斗上下半径。 工艺装备 沉淀池的主要工艺装备为刮泥机。 刮泥机的设计主要按照沉淀池的形式、尺寸(直径或宽度)以及所需的排泥方式进行。 三、竖流式沉淀池 1)工作原理 水流由下向上流动,流速为v,悬浮物沉速为u 当uv时,下沉 当u=v时,不下沉,也不上浮 当uv时,下沉 颗粒在上升过程中碰撞次数增加,颗粒变大,沉速随之增大,又提高了颗粒的去除率 2)构造 由进水、沉淀、缓冲、污泥、出水五区以及排泥装置组成。排泥为重力排泥,α=55~60°。 水流经中心管流入,经反射板布水折向上流。中心管下口设喇叭口和反射板。 3)设计参数 池径一般4~7m,不宜大于8m,最大10m。池径:有效水深≦3:1 中心管内流速30mm/s。反射板距泥面距离至少0.3m 喇叭口直径及高 度为中心管直径的1.35倍。 反射板直径为喇叭 口直径的1.30倍; 其反射板水平夹角为17 ° 中心管下端至反射板表面间的间隙高0.25~0.5 m 缝隙中污水流速在初沉池中一般不大于30 mm/s,在二沉池中不大于20mm/s。 当D7m时,采用周边出水;当D ≧ 7m时,应增加集水支渠。 排泥管为200mm,其在初沉池中排泥三通管口的水下深度h ≧1.5m;对膜法污泥h ≧1.2m;对活性污泥h ≧0.9m(即与污泥性质有关);排泥管下端距池底距离小于0.2m,管上端超出水面距离大于0.4m。 4)设计 (1)中心管面积、直径 A1=Q/V0 d0=(4 A1/π)0.5 (2)中心管到反射板的高度 H3=Q/V1 πd1 (3)有效水深 H2=vt (4)沉淀区面积 A2=Q/V (5)沉淀池总面积池径 A=A1+A2 R=(4A/ π )0.5 (6)总高 H= H1+ H2+H3 +H4+H5 (7)污泥斗容积 V1= πH5(R2+R r+r2)/3 1、浅层原理 增大面积,可减小u0 u0=Q/A Q不变 A↗ u0↘提高效率 减小深度,可缩短时间 u0=h/t U0不变 h ↘ t ↘ 可 减小体积 如果将沉降区高度分隔为n层,即n个高度为h=H/n的浅层沉降单元,那末在Q不变的条件下,颗粒的沉降深度由H减小到H/n,从而使沉降效率E提高,比原来增大了n倍。显然,分隔的浅层数愈多,E值提高愈多,这就是浅层理论。 (1)异向流 异向流基本参数: ?=60度,L=1-1.2m 板间距 50-150mm 清水区 0.5-1.0 m 布水区 0.5-1.0 m u0=0.2-0.4 mm/s, v?3 mm/s Q设=?u0(A斜+A原) ?:0.6-0.8,斜板效率系数;A斜:斜板在水平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