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乌兰察布市推动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doc

发布:2018-06-14约3.0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乌兰察布市推动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编者按   马铃薯品牌“后旗红”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交会金奖,自主研发的3个甘蓝新品种获得国家认证,“乌兰察布莜麦”通过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察右中旗红萝卜、四子王旗杜蒙羊肉、丰镇月饼、卓资熏鸡等一批优质农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放眼乌兰察布农牧业,“一园两院四站十四中心”的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形成;800多名科技特派员为农牧业生产经营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科技移动信息服务平台打通了科技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我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立足自然禀赋、遵循客观规律,发挥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科技服务为支撑,狠抓农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化进程,增强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能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积蓄了农牧业产业力量。   2016年以来,市委、政府立足自然禀赋、遵循客观规律、发挥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科技服务为支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农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马铃薯、冷凉蔬菜、燕麦为主的杂粮杂豆、肉羊生猪等四大农牧业优势产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了农牧业产业跨越式发展,增强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乌兰察布特色的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之路。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全市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800名左右,组建服务团队43个、领办或创办专业合作社及企业63个,解决了大量农牧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有力促进了农牧业转型升级,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自治区科技厅的充分肯定。几年来,先后有32名科技特派员获得“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市科技局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科技部两次在我市召开了“全国基层科技特派员科技创新现场会”。我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已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并处于自治区领先的地位。着力打造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切实把科技信息送到田间地头,使农牧民享受到便捷的科技服务,2016年,建成了乌兰察布科技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开辟了一条科技和农牧民“零距离”接触的快车道,打通了科技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平台运行以来,累计解决技术难题528个,发布服务动态、农畜产品行情、实用技术供求等科技信息10000余条,已成为自治区最具活力、最有成效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积极培育众创空间。围绕全市农牧业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努力构建集创新创业指导、企业孵化、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新型服务平台,全市建成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2个,成功培育自治区“星创天地”、众创空间10家,国家众创空间基地2家。   构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近几年,我市从无到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相继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认定。到目前,全市已建成1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家新型研发机构、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自治区工程技术中心、9个企业研发中心,形成了“一园两院四站十四中心”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乌兰察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获批,标志着我市被纳入“一城两区百园”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体系,为我市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持续开展科技试验示范和科研攻关。针对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仅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累计试验示范新品种35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开展新课题研究11项,取得科研成果6项、发明专利4项。“气流循环增产技术”被科技部列入“十三五”重点技术支撑体系;甘蓝新品种培育取得重大成果,3个甘蓝新品种由我市登记命名,标志着乌兰察布冷凉蔬菜新品种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零”的突破;成功研发出GC16系列生物制剂,攻克了红蜘蛛、蓟马等6项病虫害生物防治世界性难题。   努力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60余项,获得支持经费亿多元,促进了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聚力推动协同创新   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是支撑产业发展的脊梁,而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性举措。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推进产学研合作作为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扶贫模式。积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推广“企业+高校院所+农牧民”扶贫模式,完善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结合、成果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充分发挥科技型企业带动作用。如,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了“入股分红”合作经营模式,辐射带动6250户22000名农民从事马铃薯种薯产业,被自治区扶贫办评为“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朋诚养殖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企业+农户”的生猪产业链,带动养殖合作社15个,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