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女性解放之路.doc

发布:2017-02-18约5.3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女性解放之路 ——从《阿毛姑娘》看丁玲二三十年代的女性写作 内容摘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丁玲高举女性解放的大旗成为女性解放领头羊,对女性解放作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继承着五四以来个性解放的传统,更多的是将这种个性解放推进到女性解放,并且在这方面做了深刻的探索。本文试图从《阿毛姑娘》入手,结合时代背景,探索丁玲在二三十年代对女性解放之路的认识。作者让阿毛这个朴实的农村姑娘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阿毛出嫁后,处于城乡交界地带,她有机会看到城市的诱惑,她经受了从服饰等商品的诱惑到浪漫情调的诱惑,从物质的吸引到精神的吸引。《阿毛姑娘》是以悲剧结束,在无奈和凄凉中阐释女性解放之路的艰辛,本文试图从阿毛幻想实现的主观可能性和客观条件方面分析其悲剧的原因,不论阿毛本身的主观选择还是现实条件注定逃脱不了男权文化圈定了的陷阱和模式 关键词: 个性解放 女性解放 男权文化 幻想 现实 丁玲,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临澧县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丁玲四岁丧父,跟随寡母在常德长大。1928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9年出版了《自杀日记》,1930年出版了《一个女人》。她的这些小说,“充满了对社会的卑视和个人的孤独的灵魂的倔强”,比较深刻地表现了“五四”以来新女性的精神苦闷和要求解放的精神。《在黑暗中》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之作,显示了她的艺术天才。”[1]这里面不仅有阿毛对物质(皮领、手套)的艳羡,而且有她对富贵优雅的生活的倾慕:鸳鸯式的爱恋,漂亮女士的举手投足,更确切的说是这种情调吸引了她,在阿毛眼里幸福该是物质上丰裕,精神上和谐,虽然他只看到了享受层面。 另一个促使阿毛充满幻想的因素是住在做边山坡上的一个脸色苍白的年轻姑娘,她常常斜倒在一个世界上最和善美貌男人的臂膀里,趿着一双嫣红拖鞋,在碎石铺的曲折小径里,铿铿锵锵的漫步……。两人总是那样细细柔柔的谈谈讲讲,然后又拥着,悠悠闲闲得走回去,并且每天她和他都并坐在一张大藤椅里,同樊一本书,或和着高低音共唱一首诗歌。……其实,那女人比阿毛更难过,因为它的肺病很重了。不过在阿毛看来,即使那病可以致死她,也是幸福。可见对幸福幻想的追求达到忽视生命的阶段。 造成阿毛命运悲剧的不仅有其自身对上述两个美少妇艳羡而产生的幻想,而且有促成的现实条件。其一是三姐出嫁,三姐嫁给了一个国民革命军中的军爷做小,尽管最初大嫂、阿招嫂议论中又鄙视三姐的微词,但三姐再回来,穿着一件闪光的肉红色长袍,一双雕花皮鞋,虽然不是高跟,但走路的姿势也随着好看多了。特别是连髻子也剪去,光溜溜的短发,贴在头上,垂在鬓旁,那意气,比什么都变得使人惊诧。对此阿毛的态度是:她把三姐的骄矜,看得很自然,并且想,如若她有三姐的那些好衣服穿,那她的气概,将也会变成三姐那样了。这件事影响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因为她好用心思,而发现了钱的作用,譬如三姐近来很享福,不就是因为丈夫有钱的缘故吗?从前还能把这不平归之与天,觉得生来如此,把命运看为天定,还可以消极的压制住那欲望。然而现在阿毛不信命了。现在她把女人的一生,好和歹一概认为系之与丈夫。假设三姐不给军爷去做小,而嫁到她生长的那山谷去,那三姐还能较近些什么呢?再譬如自己不是嫁给种田的小二,那总也不至于像这样为逛山的太太们所不睬,连三姐也瞧不起的穷人了。 其二是国立艺术院的教授想聘阿毛去做模特,这不仅促成阿毛梦幻破灭而且促成阿毛身体受到摧残以至于死亡。阿毛幻想走出去是第一步,然后享受“幸福”生活,包括灵的也包括肉的。阿毛从小生活在荒僻山村既没有接受传统教育也没有接受现代教育,自然认为乐意去就积极表态,这是天然的,但是这受到传统观念很深的婆婆、公公、丈夫的阻挠,而且给予强了的肉体惩罚。 二 悲剧反思 阿毛是不幸的,弗洛伊德说:“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使令人不满意的现实好转。”([2]阿毛命运悲剧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使她自身性格造成的。第二是传统的文化秩序使然。 就第一点来看,阿毛本身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爱慕虚荣、耽于幻想,将自身幸福寄托于他人。他看到的是有钱人的外在表现,雍容华贵的服装,优雅的气派和浪漫的情调,艳羡那些华美女人,羡慕三姐的“享福”。但与幻想的他却认为女人的一生,好和歹一概系之于丈夫。他虽然也是女人,但他看轻女人,同时他就把一切女人的造化之功加之于男子。所以阿毛总是那样想“假设他(小二)也正是属于哪一流穿洋服、拿手棍的人就好了。”越是这样,她就越幻想,对那穿着阔气、气概轩昂地加以无限崇敬,对他们的结伴女人,则是嫉妒,或拿来和自己比,看是否应不应该有两种不相等的命运,慢慢的,她就在幻梦里越陷越深。现实和幻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