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话稿75讲实录-第02-讲-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docx

发布:2018-07-01约8.4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02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上一节讲了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下面我们讲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在《内经》建立起,初步建立起完整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医学本身学科的发展,医疗实践活动的发展的需要,推动着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地完善、修正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按照中医学术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晋隋唐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它有很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继承、整理经典著作,主要是后世的一些作家对《内经》、《伤寒》进行注释,其中以杨上善、王冰对《黄帝内经》的注释为代表,通过他们的注释,不仅是继承了《内经》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而且有所发展。二、以王叔和、孙思邈为代表的,对张仲景所作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整理注释,使《伤寒杂病论》关于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向前发展,通过这两个例子,体现出晋隋唐时期在中医理论发展上的特点:对经典著作的注释和整理。第二个特点,根据临床实践的需要,人们按照中医理论自身的规律,对临床的经验进行总结,升华为理论,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著作。第一、王叔和的《脉经》是咱们中医学术史上最早的一本脉学的专著,建立了脉学理论。第二、《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第三、《甲乙经》建立了完整的针灸理论、实践的体系。《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奠定了方剂学的基础,它总结了隋唐以前临床实践所需要的,所用的丰富的方剂学知识,和理论,和应用。在这个时期,晋隋唐时期,不仅注重对经典著作的整理、研究、注释和发展,而且更重要是重视对临床经验的总结,使临床实践的经验升华为理论。除了著述了《脉经》、《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临床实用的经典著作,把《内经》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又会过头来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内经》所建立起来的基本理论。 第二个重要时期就是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上正是流派较多,学术争鸣,蓬勃发展这样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思想的活跃,特别是哲学流派的学术争鸣,推动了当时的经济、科学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革新思想,富于创新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在咱们中医学里面,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他们敢于提出《内经》所没有提出的问题,敢于怀疑《内经》所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医疗实践所提出的实际问题,在传统的经典理论里面还没有完全解释的,他们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实践的需要,提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说,形成了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著名的学术流派,这个时期是中医学术发展史的鼎盛时期,也就是在我们中医学发展史上,他们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完素他以火热立论,主张用寒凉治病,所以被后世称为寒凉派。而张从正强调邪气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主张祛邪治病,采取攻下的办法,称为攻下派。而李东垣,李杲,以脾胃立论,脾胃一病,百病由生,强调调理脾胃在健康、疾病当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著名的脾胃学派,被后世称为补土派。而朱丹溪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以相火立论,主张治病以滋阴为主,被后世称为养阴学派。火热论、攻邪论、脾胃论、相火论,他们渊源于《黄帝内经》,但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所从事的医疗实践,那么医疗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就发展了《内经》的理论,使中医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往前发展。 第三个时期明清中期。这个时期代表性的一个是温病学派的出现,第二、就是温补学派的出现。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又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第一、吴又可提出了温病的病因,叫戾气学说,这在中医学的病因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贡献,他明确提出来致病因子是戾气,是肉眼观察不到的,提出来一气一病,提出来不同的戾气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吴又可的《温疫论》它所建立起的戾气学说,和西方医学病因学的微生物学相近,在那个条件下做出这样重大的贡献,这是在病因史上重大的突破。在此之前,讲病因,讲邪气,讲六淫,讲七情,唯独没有提出来疾病的原因是一种气,杂气,肉眼看不到,但是确实存在着,尤其是强调一气一病一治,强调它的传染性,它的流行性。在温病的病因学提出以后,如何来认识这个戾气侵袭机体以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由叶天士、吴鞠通的卫气营血学说和三焦学说,用这两种学说去阐述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这两个学说形成了三焦辨证规律、卫气营血辨证规律。就外感温热病而言,补充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不足,使中医理论对外感温热病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在病因学进一步完善,对它疾病的发生、演变、治疗的规律进一步完善。这是在明清时期一个重大的贡献。那么,除此之外,还有薛生白的关于湿热病的认识,王孟英对它们进行综合,建立《温热经纬》。这几个代表,其中最重要的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