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考面对面】2016年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4篇湖心亭看雪复习新人教版研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尾页 首页 目录 知识梳理 全文梳理 金题演练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14篇 湖心亭看雪 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 西湖雪景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 词语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F】: 消失,沉寂 (2)是日更定矣 是【F】: (3)拥毳衣炉火 拥: (4)余拏一小舟 拏: (5)上下一白 一: (6)惟长堤一痕 惟【F】: 2. 句子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代词,这 穿着 全 撑(船) 只有 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3. 句子朗读节奏 (1)大 雪 三 日,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2)雾 凇 沆 砀,天 与 云 与 山 与 水,上 下 一 白。 4. 文意理解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听觉角度写景。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 / / / / / / (2)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看雪的背景;雪大;雪下得时间久;天气寒冷;环境寂静(静谧;幽寂;肃杀)。 (3)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第二部分 湖心亭奇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词语解释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更: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F】: 哪能 还 尽力 (3)客此 客: (4)莫说相公痴 痴【F】: 2.句子翻译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客居 痴迷 全文梳理 【全文中心】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不着痕迹地融入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文意理解 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湖心亭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金题演练 一、(’16预测)阅读《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10分) 1. 解释下列句子中标色的词。(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 (2)惟长堤一痕 ( ) (3)客此 ( )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1处)。(2分) 一 童 子 烧 酒 炉 正 沸 消失,沉寂 只有 在……客居 还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