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业组织变革案例分析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组关于美国银行业组织改革管理学分析
点播:参照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是20世纪80—90年代的,美国什么样的总统,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当时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及本案例所针对的银行业的发展背景和过程。
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萧条期,众多银行相继破产,将近4000个金融机构于1933年倒闭。自那时以来,联邦和州政府就担任起保护人的角色,开始控制商业银行的各种活动,而这种监控的结果造就了美国金融服务体系框架的最终形成。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银行业才开始实现全面自由化。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规定,只要银行能够操作充足的资本,就允许其扩大服务范围和拓宽业务领域。 从政府管制的角度来看,美国银行业的演变和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保护性压抑阶段(20世纪30-40年代):由于紧随大萧条期而来的众多银行的倒闭,政府管制主要集中在存款保险,以及紧锣密鼓的检查与监督上,以此来避免更多的倒闭现象发生,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控制中求发展阶段(20世纪50-70年代):银行发展日趋稳定并且积累到相当的数量和规模之后,政府将重点转移到规范银行的扩张上面,包括对区域和产品扩张进行限制。政策明确限定了银行可以在哪里设立办事处、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以及可以按何种利率收取或支付。直到19世纪80年代早期,商业银行的操作性定义一直保持得非常简单———“商业银行就是接受活期存款和提供商业贷款的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为规避这些限制而成立提供特定服务的银行就不足为奇了。 市场觉醒和自由化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伴随经济发展的加速和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水平要求的日益提高,银行面临着产品多样化和渠道多面化的巨大压力。受市场需求的驱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立法开始放松,对银行在产品和定价上的管制逐渐解除。 业界整合和问题遏制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中期),美国银行业受到第二轮倒闭的严重冲击。这一次,部分原因是经济不景气,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度草率的发展而引起的不良贷款问题,存贷业务都受到了严重打击。银行倒闭再次发生以及并购和重组也随之火热起来。到了90年代,很多全国性商业银行继续遭受着资产质量低下和倒闭的冲击。立法者继而重新加强了对银行业的管制以减少损失。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管制的要点主要仍围绕着解决储贷危机以来的遗留问题以及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管制解除的全球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立法者关注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长达10年之久,9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才又重新将目光聚焦在金融服务业的自由化上。此时,美国金融业开始面临全球的竞争压力,而美国股市的回暖则提升了公众投资非银行金融工具的意识,因此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项法案规定,只要银行能够操作充足的资本,就允许其扩大服务范围和拓宽业务领域。从此美国银行业终于实现了全面自由化。
20世纪80年代后,银行业遇到了什么问题?
问题(总):由于外部环境产生的政策因素和内部环境产生的银行金融因素影响下的银行所面临的利润减少和业界整合的问题。
问题(分):
存贷款间的价值差缩小,由于贷款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使银行的直接利润减少。
为了维持存贷款平衡,一银行发放更多的新贷款,拉大了银行的的贷款缺口,致使银行的贷款利润损失激增,以致亏损。
当时环境下的部分银行未看穿经济发展趋势,为了盈利或扭转颓势而盲目竞争,进一步增加贷款差额缺口,导致大量银行倒闭以及银行之间的并购和重组,使银行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严重的金融危机致使银行业传统经营的裂痕进一步扩大,使其瞩目于新兴的组织结构,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下由历史遗留导致的尚不明朗的经济潮流。
制作: 梁灿 涂志强
2013.5.6星期一晚19:48
银行业的组织变革会有哪些阻力?如何消除?
组织变革的阻力会有四个方面。
个人方面
.银行的大多数员工,由于所拟定的组织变革方案使其感到某种精神上的不适应和利益上的损害,可能抵制或反对变革。
个人的能力、态度、性格、都会导致他们反对改革。银行业原有的文化使人们一般有种安于现状的特性,一旦人们熟悉了对某种工作方式和人际关系,就倾向于保持它,任何改变都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当变革不能给他们带来短期利益的时候就会反对变革。组织内的许多成员缺少前瞻性,未看清组织当前的处境及未来的发展
经济方面。因为收入基本上取决于人们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工作,所以变革或多或少的影响自己在经济上损失。现在,员工以根据其营业和对银行利润的贡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