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心理依附探索中国大学模式-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突破心理依附:探索中国大学模式
黄成亮(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江苏 南京 )
【摘要】国际学术界对大学模式的关注由来已久,菲利普·G·阿特巴赫教授倾向于借用“依附论”相关主张解释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大学”对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中心大学”模式存在的“心理依附”。中国大学近代化的100年里,曾经努力学习、借鉴日本、德国、美国大学模式,建国之后一段时间内复制苏联的大学模式。21世纪的能否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中国大学模式?本文尝试从以下方面寻找突破口,探索可能存在的中国大学模式:参与文明对话和国际合作,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大学的精神风貌;完善和发展师范大学模式,弘扬中国学术传统;丰富孔子学院职能,增进跨文化了解;改善政策环境,培育具有卡里斯玛的大学校长,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保障大学有序发展。
【关键词】 心理依附;中国大学模式;文明对话
Abstract: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tha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gives its attention to the Chinese university model. Dr. Philip ? G ? Altbach tends to explain the Psychological attachment that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edge University depend on the University Center model of United States, Britain, France and Germany. The article is trying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model of Chinese university, establish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ensur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Keyword: Psychological attachment; Chinese university model;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引言
大学模式是一个抽象的综合概念,其目的是为了理解和总结及借鉴不同国家不同大学群体或某个大学在大学理念、组织特色、管理方式、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并非与某一特定学校的办学实践一一对应。正如伯恩鲍姆指出的:“不存在任何时候都能阐明一切学校各个方面特征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只能在一定的时候描述每一所学校某些方面的
特征。”[1] 在中国大学近代化的100年里,曾经努力学习、借鉴日本大学模式、十九世纪的德国大学模式和二十世纪的美国大学模式,并且建国之后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复制苏联的大学模式。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能否为世界贡献出一种新的大学模式?因为与文化密切相关,又标志着高等教育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所以探索中国大学模式既具有文化代言的符号意义,也具有引领大学前进方向的实际意义。
一、国际学术界部分学者对大学模式的关注
著名比较教育学家、波士顿学院教授菲利普·G·阿特巴赫倾向于借用“依附论”相关主张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依附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拉丁美洲,旨在探讨外围资本主义不发达状态成因及其对策的宏观发展理论。其主要观点是:
(1) 世界经济体系由核心国家与边陲国家构成,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关系,前者是导致后者欠发达的根本原因;(2) 发达与不发达是同一历史过程中的两个互为因果的方面;(3) 殖民地的依附、进口替代依附与跨国公司依附是三种形式;(4) 在发展模式上主张克服依附关系,同西方发达国家脱钩等等。依附理论使用的主要概念有:“中心”与“边缘”,“宗主国”与“卫星国”,“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等等。[2]
在他看来,边缘大学多处于发展中国家,他们依靠工业化国家的大学,特别是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大学为自己提供发展模式,边缘大学对中心大学存在着“心理依附”。 [3]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露丝·海霍教授(中文名为许美德)是专门研究大学模式的著名学者。早在1984年,她在伦敦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就以《德国、法国、苏联和美国的大学模式以及对1911以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评价》为题,对大学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从2006年开始,露丝·海霍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21世纪中国大学肖像”课题研究,力求在中西方文明对话中探求中国大学模式。
拉丁美洲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智利安德雷斯·贝洛大学的安德烈斯·贝尔纳斯科尼教授对大学模式的界定为许美德所采用。在《存在拉美大学模式吗》一文中,安德烈斯·贝尔纳斯科尼指出, “大学模式主要是在‘大学的模式’或者是‘为了大学而
显示全部